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皺揭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皺揭
定義與病狀表現
皺揭為中醫病狀名詞,指皮膚乾枯粗糙,表面出現如麩皮般的脫屑現象。此症多因津液耗傷、血虛風燥,或外邪侵襲肌表,導致皮膚失於濡潤所致。《素問·六元正紀大論》記載:「陽明所至為皺揭,太陽所至為寢汗,痙,病之常也。」王冰注釋進一步說明其特徵為「身皮麩象」,即皮膚呈現乾裂、脫屑之狀,類似麩皮剝落。
病因病機
- 津液虧損:陽明經主燥,若燥邪過盛或體內陰液不足,陽明經氣失調,肌膚不得濡養,則見皺揭。常見於熱病後期、久病傷陰,或過服辛燥之品者。
- 血虛風燥:肝血不足或脾虛生化無力,血虛生風,風燥搏於肌膚,致皮膚乾枯脫屑。此類患者多伴見瘙癢、舌淡紅少津等症。
- 外感燥邪:秋令燥氣當令,或外界乾燥環境侵襲,燥邪傷肺,肺主皮毛,故肌膚失潤而發為皺揭。
辨證要點
- 燥熱傷津:皮膚乾裂脫屑,兼見口乾咽燥、小便短赤、舌紅苔黃燥,脈細數。
- 血虛風燥:皮膚粗糙瘙癢,面色無華,頭暈心悸,舌淡苔薄,脈弦細。
- 外燥犯肺:多發於秋季,皮膚乾燥緊繃,鼻咽乾澀,或輕微咳嗽,脈浮數。
相關典籍論述
除《素問》外,《醫宗金鑒·外科心法要訣》亦提及「燥裂瘡」,與皺揭機理相通,認為「風燥血熱」為其內因;《諸病源候論》則歸於「虛勞風候」,強調氣血虛弱、衛外不固所致。
與現代醫學關聯
皺揭症狀類似現代醫學之「乾性皮膚炎」「魚鱗癬」等,但中醫更重視內在氣血津液失衡,治療上以滋陰潤燥、養血祛風為主,如選用當歸飲子、沙參麥冬湯等方劑加減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