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丹毒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丹毒(中醫病名)
病名源流
丹毒,又稱「天火」、「丹熛」、「火丹」等,首載於唐代孫思邈《備急千金要方》卷二十二。其命名多源於臨床特徵,如《千金要方》所述:「肉中忽有赤如丹塗之色,大者如手掌,甚者遍身,有癢有腫,無其定色。」因其患處皮膚赤紅如塗丹砂,灼熱如火燎,故得此名。
病因病機
本病多因火毒邪風侵襲肌膚,鬱而化熱,蘊結經絡所致。其發病機理主要涉及:
- 外感邪毒:火熱毒邪乘虛而入,鬱於肌膚
- 內蘊濕熱:脾失健運,濕熱內生,外發肌表
- 血分熱盛:熱毒入血,燔灼營血,外發為丹
- 外傷染毒:皮膚破損,毒邪乘隙侵入
臨床分類
根據發病部位及臨床特徵,中醫將丹毒分為數種:
- 抱頭火丹:發於頭面部,多屬風熱化火
- 赤遊丹:發無定處,遊走全身
- 流火:好發於下肢,多因濕熱下注
- 血丹:肉中腫起,癢而復痛,微虛腫如吹狀
- 雞冠丹(茱萸丹):赤色而起,肉上粟粟如雞冠肌理
- 水丹:由遍體熱起,遇水濕摶之結丹,晃晃黃赤
辨證要點
臨床辨證需注意以下特徵:
- 風熱證(多見於上部):發病急驟,惡寒發熱,頭痛口渴,患處焮紅灼熱
- 濕熱證(多見於下部):局部腫脹明顯,或有水皰,身熱不揚,胸悶納呆
- 毒陷證:高熱煩躁,神昏譫語,噁心嘔吐,為毒邪內攻之危候
治療原則
中醫治療丹毒以清熱解毒、涼血化瘀為基本大法,根據證型不同有所側重:
內治法
- 風熱證:宜疏風清熱解毒,方用普濟消毒飲加減
- 濕熱證:宜清熱利濕解毒,方選龍膽瀉肝湯或萆薢滲濕湯
- 毒陷證:宜涼血解毒開竅,可選蘭葉散、消丹飲加減,或配合安宮牛黃丸
- 孫思邈驗方:諸丹神驗方(《千金要方》載)
外治法
-
膏藥外敷:
- 複方黃連膏
- 四色散敷貼
- 金花散(適用於焮熱赤痛明顯者)
-
藥物外塗:
- 赤小豆研末,雞子白調敷
- 榆樹根白皮末,雞子白調如泥狀塗之
-
湯劑外洗:
- 升麻榻湯外洗
古籍論述
《千金要方》詳載:「此雖小疾,不治令人至死。」強調丹毒雖初起為表淺之疾,但毒邪內攻可致危候。孫氏對各型丹毒描述精確,如血丹「如吹狀」、雞冠丹「粟粟如雞冠肌理」、水丹「晃晃黃赤,色如有水在皮中」等,至今仍有重要臨床參考價值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