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丹毒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名詞介紹
丹毒,中醫病名。又稱丹熛、天火、流火、赤游丹等。是由於外感風熱或內生濕熱,蘊結肌膚,化熱成毒,毒邪循經絡而上,發於肌膚而成。
臨床表現為局部皮膚紅腫、灼熱、疼痛,可伴有發熱、頭痛、口渴、煩躁等全身症狀。
根據發病部位的不同,可分為濕熱化火丹毒、風熱化火丹毒、肝膽濕熱丹毒和胎熱丹毒。
濕熱化火丹毒多發生於下肢,局部皮膚紅腫、灼熱、疼痛,境界明顯,常伴有發熱、惡寒、周身疼痛等全身症狀。
風熱化火丹毒多發生於顏面部,局部皮膚紅腫、灼熱,有時可出現小水泡,常伴有發熱、頭痛、口渴、惡心、嘔吐等全身症狀。
肝膽濕熱丹毒多發生於腰腹部,局部皮膚紅腫、灼熱、疼痛,常伴有寒熱、口苦、脅痛、小便短赤等全身症狀。
胎熱丹毒多發生於嬰兒,局部皮膚紅腫、灼熱,有時可出現小水泡,常伴有煩躁、腹脹、發熱等全身症狀。
丹毒的治療以清熱解毒、利濕通絡為主。
濕熱化火丹毒可用黃連解毒湯合三妙丸治療。
風熱化火丹毒可用普濟消毒飲治療。
肝膽濕熱丹毒可用龍膽泄肝湯治療。
胎熱丹毒可用犀角地黃湯治療。
丹毒的預防主要是注意個人衛生,避免接觸毒物,不吃辛辣刺激性食物。
丹毒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病,如果不及時治療,可能會引起嚴重的後果,因此,一旦發現丹毒,應及時到醫院就診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