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拽法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拽法
拽法為中醫推拿手法之一,屬牽引類手法,首見於《外傷中醫按摩療法》。其操作要領在於醫者以特定力道牽拉患者肢體或關節,使關節間隙暫時增寬,以達舒筋活絡、整復錯位之效。此法多用於四肢及脊柱部位,尤其適用於關節錯縫、筋絡拘急或氣血瘀滯所致之活動受限。
手法特點與操作要點
- 定向牽引:依據治療部位選擇牽引方向,如頸椎拽法需沿頭部縱軸緩力拉伸,腰椎則需配合患者體位進行縱向或斜向牽引。
- 力道控制:強調「穩、緩、勻」,以患者耐受為度,避免暴力拉扯。傳統理論認為,拽法之力應「如抽絲般綿長」,使筋絡逐步舒展。
- 配合呼吸:常於患者呼氣時施力,利用肌肉鬆弛狀態增強牽引效果,並減少抵抗。
中醫理論基礎
拽法契合「筋喜柔惡剛」之說,透過外力引導,使「骨正筋柔,氣血自流」。其作用機理包含:
- 通經活絡:牽拉可刺激經脈氣血運行,尤擅緩解足太陽膀胱經與督脈循行部位的僵緊。
- 理筋整復:針對小關節微錯位(如腰椎後關節紊亂),拽法能調整筋骨相對位置,恢復「骨縫開闔」的正常狀態。
- 鬆解粘連:慢性傷科患者常見筋膜黏連,此法可逐步分離組織黏連,改善活動度。
臨床應用
- 頸部拽法:主治頸椎小關節錯縫、落枕,常配合旋轉手法使用。
- 腰部拽法:適用於腰椎間盤突出症初期(氣滯血瘀型),可減輕神經根壓迫。
- 四肢關節拽法:如肩關節周圍炎,透過牽拉鬆解肩前囊與肱二頭肌長頭腱的攣縮。
流派差異
- 骨傷流派:強調「瞬間短促發力」,用於復位後關節彈響。
- 內功推拿流派:注重醫者自身內勁貫注,以持久柔和的牽引為主。
拽法作為傳統手法的實用技術,其核心在於「動中求靜」,透過外力引導人體自愈潛能,體現中醫「動則生陽,靜則養陰」的治療哲學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