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專陰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專陰
定義
專陰為中醫學術名詞,意指人體或脈象中獨存陰氣而無陽氣之病理狀態。《素問·陰陽類論》明確指出:「專陰則死」,強調此狀態預後極差,屬陰陽離決之危候。
內涵解析
- 陰陽失衡之極端表現
中醫認為,陰陽互根互用,陽氣主溫煦推動,陰氣主濡養寧靜。若陰氣獨盛而陽氣衰微,則生機匱乏,臟腑功能嚴重受抑,臨床可見四肢厥冷、精神萎靡、脈微欲絕等症。 - 脈學中的專陰脈
專陰脈屬真臟脈之一,特徵為沉遲細弱、無沖和之象(即無胃氣),如《脈經》所載「但石無胃」之腎臟真陰脈。此類脈象提示臟氣衰竭,多見於重病末期。
病機與臨床意義
- 三陰經病變:專陰常與太陰、少陰、厥陰三陰經相關,尤以少陰心腎陽虛為關鍵。陰寒內盛,陽氣不達,可致水液代謝失常(如水肿)、氣血凝滯(如胸痹)。
- 預後判斷:專陰狀態若持續不解,易發展為「陰陽離決」,終至脫證亡陽,故《內經》視為死候。歷代醫家如張仲景於《傷寒論》中對少陰病「脈微細,但欲寐」的論述,即含此理。
古籍佐證
除《素問》外,《難經·十四難》亦云:「上下有無陰無陽者,邪在臟也」,進一步闡明專陰與臟腑虛損的關聯。後世醫家多將此概念應用於急症辨證,如脫證、陰厥之鑑別。
與相似概念辨析
- 純陰:多指體質偏陰或寒證,未必伴陽氣完全衰絕。
- 亡陽:雖同屬陽氣衰微,但專陰更強調陰氣獨存的病理本質。
專陰之論,深植於中醫陰陽學說,不僅是理論抽象,更是臨床危重症辨治之綱要,歷代醫案中對其轉歸與救逆之法(如回陽救逆之四逆湯)皆有發揮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