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轉胞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轉胞

定義與病名源流

轉胞,又稱「胞轉」、「轉脬」,為中醫病名,首見於《金匱要略·婦人雜病脈證治》。「胞」在此通「脬」,指膀胱而言。此病主要表現為臍下急痛、小便不通之證候。《諸病源候論·小便病諸候》詳細描述:「胞屈辟不通,名為胞轉。其病狀,臍下急痛,小便不通是也。」指出其病機關鍵在於膀胱屈折不舒,氣化不利。

病因病機

轉胞之成因可分為以下幾類:

  1. 忍尿行為:如忍尿疾走、忍尿入房、飽食忍尿等,導致膀胱氣機鬱滯,屈戾不舒。
  2. 情志因素:驚憂暴怒,氣機逆亂,迫及膀胱。
  3. 外邪所迫:寒熱之邪侵襲,影響膀胱氣化功能。
  4. 胎壓所致:孕婦因胎體漸大,壓迫膀胱,尤多見於胎位不正者。
  5. 腎氣不足:年老體弱或腎氣虧虛者,膀胱氣化無力。

從臟腑經絡而言,轉胞與腎、膀胱、三焦關係密切。腎主水液,膀胱司氣化,三焦通調水道,任何一環功能失常皆可導致此病。

臨床表現

主要症狀包括:

  • 臍下急痛,痛勢較劇
  • 小便不通,或點滴難出
  • 小腹脹滿拒按
  • 嚴重者可伴見煩躁不安、呼吸急促

根據不同病因,尚可見相應兼症:

  • 忍尿所致者:多有明顯忍尿史,發病急驟
  • 情志因素者:多伴胸脅脹滿、善太息
  • 腎虛者:常見腰膝酸軟、神疲乏力
  • 孕婦轉胞:多有胎動不安之感

辨證論治

1. 氣滯型

主證:突發臍下絞痛,小便不通,小腹脹滿,情志不遂後加重。 治法:理氣疏導 方藥

  • 蔥白湯:適用於情志因素所致者
  • 蒲黃散:活血利水,適用於氣滯血瘀者
  • 滑石散:清熱利濕,適用於兼有濕熱者

2. 腎虛型

主證:小便不通或點滴而下,腰膝酸軟,年老體弱。 治法:補腎益氣 方藥

  • 金匱腎氣丸:溫補腎陽,適用於腎陽不足者
  • 六味地黃丸:滋補腎陰,適用於腎陰虧虛者

3. 胎壓型(妊娠轉胞)

主證:妊娠後期小便不通,小腹脹急,坐臥不安。 治法:益氣舉胎 方藥

  • 參術飲:補氣健脾,升舉胎元
  • 補中益氣湯:益氣升陽,適用於中氣下陷者
  • 外治法:令孕婦平臥,抬高下肢,使胎體上移減輕壓迫

4. 急症處理

對於病情危急者,傳統中醫亦有導尿之法應急。如《備急千金要方》記載以蔥管導尿等法。

相關古籍論述

除《金匱要略》與《諸病源候論》外,歷代醫家對轉胞多有補充:

  • 《千金要方》提出:「胞轉者,由是胞屈辟,小便不通。」
  • 《醫學入門》指出:「忍尿入房者,多患此證。」
  • 《醫宗金鑒》強調:「轉胞之病,孕婦最多,非盡由忍尿所致也。」

轉胞一證,雖以膀胱局部病變為表現,實則與全身氣化功能密切相關,治療需審證求因,標本兼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