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轉豆脈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轉豆脈

轉豆脈為中醫脈學中之怪脈,屬「十怪脈」之一,首載於元代危亦林所著《世醫得效方》。此脈又稱「轉丸脈」,其特徵在於脈象動搖不定,猶如豆粒旋轉於盤中,來去迅疾,捉摸難定。

脈象特徵

  1. 動搖不居:脈位浮散,搏動時忽左忽右,似豆粒滾動之狀,無固定形跡。
  2. 來去無常:脈勢急促,乍大乍小,或現或隱,難以循按。
  3. 兼見他象:多與散脈、疾脈相類,然更添躁動不安之態。

病機與臨床意義

轉豆脈主 臟氣衰敗,尤見於心腎真元耗竭之危候。

  • 心氣渙散:心主血脈,若心陽暴脫,脈失統攝,則躁動如豆,多見於怔忡、暴厥之證。
  • 腎精枯涸:腎為先天之本,若真陰枯竭,虛陽浮越,脈象失根而亂轉,常見於勞損、消渴末期。
  • 氣血離決:此脈亦提示陰陽離決、氣血潰散,屬《內經》「真臟脈」範疇,預後多凶。

古籍論述

  • 《脈訣匯辨》稱其「如豆投搖,形散勢急」,歸為無胃氣之死脈。
  • 《診家正眼》指出:「轉豆者,躁疾無根,臟真盡洩」,強調其與元氣敗亡相關。

此脈罕見於常症,若現則提示病勢深重,古醫家多視為「七怪脈」中危殆之兆,需結合四診詳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