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轉筋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轉筋
定義
轉筋為中醫證名,指肢體筋脈牽掣拘攣,痛如扭轉之症。首見於《靈樞·陰陽二十五人》,其病因多與陰血虧虛、氣血不足、外感風寒或血分有熱相關。此症好發於小腿肚(腓腸肌),嚴重時可牽連腹部,致拘急不舒。
病因病機
- 氣血虛衰:
《諸病源候論·轉筋候》指出:「轉筋者,由榮衛氣虛,風冷氣搏於筋故也。」榮衛氣血不足,筋脈失於濡養,復感風寒之邪,寒性收引,致筋脈攣急。 - 血熱內擾:
《素問玄機原病式·六氣為病》提出外寒束表,陽氣鬱而化熱,熱燥傷筋,亦可引發轉筋。朱丹溪進一步認為,此症多屬血熱,主張以清熱涼血、活血通絡法治之。 - 霍亂相關:
轉筋亦常見於霍亂吐瀉後,因津液暴脫,筋脈失潤所致。《金匱要略》提及「轉筋入腹」之重症,以雞屎白散利濕通絡。
臨床表現
- 發作時肢體筋脈驟然拘急,痛如扭轉,尤以小腿肚為多見。
- 脈象多呈弦直(《金匱要略》:「脈上下行,微弦」),反映筋脈拘攣之象。
- 非霍亂所致者,常於夜間睡眠或伸欠時發作,與血熱或氣血失調相關。
歷代醫家論述
- 《金匱要略》:以「臂腳直,脈上下行」描述其典型症狀,並提出雞屎白散治轉筋入腹。
- 《赤水玄珠》:強調尋常轉筋多屬血熱,建議以四物湯加蒼朮、紅花、酒芩、南星等清熱活血。
- 朱丹溪:主張從血熱論治,結合滋陰涼血與化痰通絡。
治療方向
- 養血祛風:適用於氣血虛兼風冷者,方如當歸四逆湯加減。
- 清熱涼血:針對血熱內燥,以四物湯加黃芩、紅花等。
- 利濕舒筋:霍亂轉筋可選雞屎白散或蠶矢湯化濕通絡。
相關條目
- 霍亂轉筋:多見於急症吐瀉後,需區別於尋常轉筋。
- 筋痹:與轉筋同屬筋病,但痹證以疼痛為主,轉筋以攣急為特徵。
轉筋一症,涵蓋虛實寒熱,臨證須辨明病因,對證施治。歷代醫家從氣血、寒熱、濕濁等角度闡發,豐富其治療內涵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