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轉筋霍亂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轉筋霍亂
轉筋霍亂,又稱「霍亂轉筋」,為中醫病名,首見於《景岳全書·雜證謨》。此症屬霍亂之變證,以突發嘔吐、泄瀉後,伴隨肢體筋脈拘急攣縮為主要特徵,多因脾胃氣機逆亂,津液暴脫,筋脈失養所致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轉筋霍亂多因外感暑濕穢濁之邪,或內傷飲食生冷,致中焦氣機壅滯,清濁相干,升降失常。嘔吐泄瀉過劇,則津液驟耗,陰血虧損,筋脈失於濡潤;甚則陽隨液脫,寒凝經脈,引發四肢攣急,尤以小腿腓腸肌(中醫稱「腨腸」)轉筋為常見。
證候特點
-
主症:
- 驟發劇烈嘔吐、泄瀉,瀉下物多呈米泔水樣。
- 繼見四肢筋脈拘急,尤以小腿轉筋為甚,甚則牽引腹部及全身肌肉痙攣。
- 伴面色蒼白、肢冷、汗出,脈沉微或伏。
-
兼證:
- 若熱邪偏盛,可見口渴、煩躁、舌紅苔黃膩。
- 若寒邪偏重,則畏寒、舌淡苔白滑。
治法與方藥
-
急救固脫:
- 津氣暴脫者,急予生脈散(人參、麥冬、五味子)益氣生津,或通脈四逆湯回陽救逆。
- 外用炒鹽熱熨或艾灸關元、氣海以溫通經脈。
-
調和氣血:
- 轉筋甚者,可用木瓜湯(木瓜、吳茱萸、茴香等)溫肝舒筋,或蠶矢湯(蠶砂、黃芩、黃連等)清熱化濕、緩筋止痛。
- 若濕熱內蘊,選燃照湯(滑石、豆豉、焦梔等)清暑滲濕。
古籍論述
《靈樞·經脈》提及「經脈之病,寒則反折筋急」,闡明寒邪致筋急之理;《傷寒論》亦載霍亂「吐利汗出,發熱惡寒,四肢拘急」之證,與轉筋霍亂病機相合。後世醫家如張景岳強調「霍亂轉筋,總由陽氣衰微」,主張溫補為要。
此症雖屬急危,然中醫辨證注重分寒熱、別虛實,透過調暢氣機、滋液柔筋等法,可緩解筋脈攣急,恢復氣血運行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