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紫印臉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紫印臉
病名
紫印臉為中醫病證名,指面部出現青紫色斑點或成片色斑,狀如外傷後之瘀血印記。此證首見於清代王清任《醫林改錯·卷上》,記載:「紫印臉,臉如打傷血印,色紫成片,或滿臉皆紫,皆血瘀所致。」其臨床特徵為面部皮膚呈現界限不清之紫暗斑塊,多無痛癢,病程纏綿,與現代醫學「色素失禁症」或「慢性色素沉著性皮膚病」有相似之處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紫印臉主要與「血瘀」相關,其成因可分內外二端:
- 氣滯血瘀:情志不舒、肝氣鬱結,導致氣機阻滯,血行不暢,瘀阻面部絡脈。
- 寒凝血瘀:外感寒邪或陽虛內寒,寒性凝滯,使面部氣血凝滯成瘀。
- 痰瘀互結:脾虛濕盛,痰濕內生,阻滯氣血,久則痰瘀膠結於膚表。
- 外傷殘瘀:跌撲損傷或治療不當,餘瘀未消,沉積於面部。
辨證論治
此證以「通竅活血湯」為主方,乃王清任針對頭面血瘀證所創,方中麝香開竅通絡,桃仁、紅花活血化瘀,老蔥、生薑辛散透達,佐以黃酒溫通血脈,共奏「化瘀通絡、消斑散結」之效。臨床可依兼證加減:
- 氣滯甚者,加香附、柴胡疏肝理氣。
- 寒凝明顯,加桂枝、細辛溫經散寒。
- 痰濕偏重,合二陳湯化痰祛濕。
- 久病氣虛,酌加黃耆、黨參益氣行血。
相關古籍論述
除《醫林改錯》外,《醫宗金鑒·外科心法》提及「紫白癜風」與「瘀血發斑」之辨,強調「血滯於皮裡」可致色紫不褪;《張氏醫通》亦載「面塵」一證,描述「面色枯槁如塵垢」,與紫印臉之病機有互通之處,皆可參考辨治。
現代對應與延伸
從中醫絡病理論而言,紫印臉屬「絡脈瘀阻」之局部表現,與微循環障礙相關。近年研究指出,活血化瘀類中藥(如丹參、川芎)可調節血管內皮功能,改善異常色素沉積,為傳統理論提供科學佐證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