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自汗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名詞介紹
自汗,是指人體不因勞累、不因天然及穿衣過暖和服用發散藥物等因素而自然汗出而言。本症首見於《傷寒論·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上》,謂之“自汗出”。《三因方》載為:“無問昏醒,浸浸自出者,名曰自汗”。本症只討論全身自汗,局部自汗(如“頭汗”、“手足汗”等)及“絕汗”均另立專條。
自汗是一種常見的臨床症狀,多由內外因素引起。內因主要包括氣虛、陽虛、陰虛、血虛、痰濕、熱毒等;外因主要包括感受風寒、風熱、暑濕等邪氣。
自汗的臨床表現主要有汗出不止、汗出惡風、周身痠楚、時寒時熱、舌苔薄白、脈緩等。
自汗的治療應根據不同病因、病機進行辨證施治。氣虛自汗宜補氣固表,可用補中益氣湯、玉屏風散等;陽虛自汗宜溫陽固表,可用金匱腎氣丸、附子理中湯等;陰虛自汗宜滋陰降火,可用六味地黃丸、知柏地黃丸等;血虛自汗宜養血固表,可用四物湯、歸脾湯等;痰濕自汗宜化痰祛濕,可用二陳湯、三子養親湯等;熱毒自汗宜清熱解毒,可用銀翹散、桑菊飲等。
自汗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應注意以下幾點:
- 飲食宜清淡,不宜吃辛辣、油膩、生冷等刺激性食物。
- 生活要有規律,避免熬夜、勞累。
- 保持心情舒暢,避免情緒激動。
- 注意保暖,避免受風寒。
- 適當鍛鍊,增強體質。
如果自汗症狀較為嚴重,應及時到醫院就診,以免延誤病情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