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自汗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自汗
病名
- 定義
自汗,指人體在清醒狀態下,未受勞作、運動或外界環境影響而自然汗出的現象。此症最早見於《傷寒論·辨太陽病脈證並治法》,記載為「發熱汗出」,亦稱「自汗出」。其後,《三因極一病證方論·自汗證治》進一步闡述:「無問昏醒,浸浸自出者,名曰自汗。」說明自汗與陰陽失調、臟腑功能紊亂密切相關。 - 病因病機
自汗成因多端,主要與外感六淫、內傷七情及臟腑虛損有關:
- 外感因素:如傷風、傷暑、傷濕等,邪氣侵襲肌表,營衛失和,腠理不固,導致津液外泄。
- 內傷因素:如房勞過度、憂思驚恐,或氣血陰陽虧虛,致臟腑功能失調,尤以肺、脾、腎三臟為關鍵。肺主皮毛,脾主肌肉,腎主五液,三者虛損皆可引發汗液失控。
- 臨床分型與表現
根據病機不同,自汗可分為以下證型:
- 陽虛自汗:汗出伴畏寒肢冷,面色蒼白,舌淡苔白,脈沉弱。
- 氣虛自汗:汗出乏力,動則加重,氣短懶言,易感風邪。
- 火熱自汗:汗出黏膩,身熱煩躁,面赤口苦,脈洪數。
- 痰證自汗:頭暈胸悶,嘔吐痰涎,舌苔厚膩,脈滑。
- 傷濕自汗:身重困倦,汗出黏衣,逢陰雨加劇,聲重如甕。
- 臟腑相關自汗:
- 心虛自汗:心悸怔忡,失眠易驚。
- 肝熱自汗:口苦咽乾,多夢易怒。
- 腎虛自汗:潮熱盜汗,腰膝酸軟。
- 脾虛自汗:食少腹脹,四肢倦怠。
- 相關病證
自汗亦見於多種疾病過程中,如:
- 外感病:傷寒、溫病初期,邪在太陽或陽明經時,可見自汗出。
- 內傷雜病:虛勞、柔痙(津虧筋急)、霍亂(吐瀉傷陽)等,皆可能伴隨自汗症狀。
- 古籍論述
《證治匯補》卷三詳列各類自汗特徵,強調辨證需結合兼症與體質。例如:傷風自汗多兼頭痛鼻塞;傷暑自汗必見口渴面垢;血虛自汗則伴面色萎黃、唇甲淡白。
自汗一症,雖表現為體表津液外泄,實則內連臟腑氣血,臨床須細審病因,區分虛實寒熱,方能對證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