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卒喘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卒喘
證名:卒喘,又稱「猝喘」,指氣喘突然發作之證候。此名見於歷代醫籍,如《諸病源候論》稱「卒上氣」,《雜病源流犀燭》則稱「忽作喘」,皆描述氣息急促、呼吸困難之突發症狀。
病因病機:
卒喘之發作,多因外感、情志、飲食等因素導致氣機逆亂,肺失宣降所致。具體可分為以下幾類:
- 外邪襲肺:風寒或風熱之邪驟襲肺衛,肺氣壅塞,宣發失常,氣逆而喘。
- 情志過極:暴怒、憂思等情志刺激,使肝氣橫逆,上犯於肺,肺氣不得肅降,發為氣喘。
- 飲食所傷:過食生冷、肥甘厚味,或飲酒過度,損傷脾胃,痰濕內生,上壅於肺,阻遏氣機而致喘。
臨床表現:
卒喘發作急驟,常見呼吸急促、胸悶氣逆,甚則張口抬肩、難以平臥。若因外感風邪,可兼見惡寒發熱、鼻塞流涕;若因情志所傷,多伴脅脹煩躁;若因痰食內停,則見痰多聲重、脘腹痞滿等症。
相關證候辨析:
- 卒上氣:出自《諸病源候論》,強調氣逆上衝之勢,與卒喘機理相通,然更偏重於氣機上逆之病機。
- 忽作喘:見於《雜病源流犀燭》,突顯其發作驟然,多與情志、痰飲等因素相關。
治療原則:
卒喘之治,當辨明病因,分證施治。外感者宜疏風宣肺,如麻黃湯、桑菊飲加減;情志所致者當疏肝降氣,可用五磨飲子;痰食內阻者則需化痰消積,如二陳湯合保和丸。
古籍參考:
- 《諸病源候論》:「卒上氣者,由肺氣虛,為邪所乘,氣逆上衝。」
- 《雜病源流犀燭》:「忽作喘者,或因暴怒,或因痰湧,氣逆而喘促。」
卒喘雖屬急症,然其病機與臟腑氣血密切相關,臨證需詳察病因,方能標本兼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