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自灸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自灸

自灸,又稱「天灸」,為中醫灸法之一種,屬於外治法範疇。其法不用艾火燃燒,而是以特定藥物敷貼於體表穴位,藉由藥物對皮膚的刺激作用,達到溫通經絡、調和氣血、祛除病邪之效。

理論基礎

自灸之理,源於中醫「腧穴-經絡」理論。經絡為氣血運行之通道,穴位乃氣血輸注之處。藥物敷貼於穴位,可透過皮膚吸收,激發經氣,調整臟腑功能。其作用機制類似艾灸,然不涉火熱,故稱「天灸」。

常用藥物與方法

自灸多用辛溫走竄、刺激性強之藥材,如:

  • 白芥子:性溫,善散寒化痰,常用於哮喘、痹證。
  • 蒜泥:性熱,具強烈刺激,可散寒通絡。
  • 斑蝥:有毒,破血逐瘀,用於頑固性痹痛。

操作時,將藥物研末調糊,敷貼於選定穴位(如肺俞、定喘等),留置片刻至皮膚發紅、起泡為度,後除去藥物。

適應症

自灸適用於多種病症,尤以寒證、虛證及慢性疾病為宜,如:

  • 呼吸系統:哮喘、慢性咳嗽、鼻鼽(過敏性鼻炎)。
  • 風濕痹痛:關節冷痛、僵直。
  • 消化系統:虛寒性胃痛、腹瀉。

與艾灸之異同

自灸與傳統艾灸皆以溫通為目的,然二者差異如下:

  1. 熱源有無:艾灸賴艾火溫熱,自灸倚藥物刺激。
  2. 作用層次:艾灸深入溫煦,自灸偏重表淺激發。
  3. 適用體質:自灸對畏火或熱敏感者較宜。

自灸為中醫特色療法之一,臨床運用需辨證選穴、擇藥,以契合「因人制宜」之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