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自我按摩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自我按摩,又稱主動按摩,為中醫養生術之一,指以自身手法刺激經絡穴位,以達疏通氣血、調和陰陽之效。此法源遠流長,晉代葛洪於《抱樸子·道意》即載「自摩」之術,用以緩解頭痛、腹痛等症,後世醫家結合導引、氣功之理,使其更臻完善。

中醫理論基礎

自我按摩以經絡學說為核心,透過按壓、揉捏、推拿等手法,刺激特定穴位(如合谷、足三里),促使氣血運行,調節臟腑功能。《黃帝內經》言:「經絡不通,病生於不仁」,而按摩能「行氣血、營陰陽」,故可防治未病,亦輔助既病之調理。

常用手法與應用

  1. 按法:以指腹或掌根垂直施力於穴位,如按壓太陽穴緩解頭脹。
  2. 揉法:以畫圓方式輕揉局部(如腹部),助消化、消脹滿,符合「六腑以通為用」之理。
  3. 推法:沿經絡走向直線推動,如推手太陰肺經,可宣肺氣、治咳嗽。
  4. 叩擊法:輕握拳叩打腰背,激發膀胱經氣血,緩解疲勞。

與導引、氣功之結合

自我按摩常配合導引吐納,如《諸病源候論》所載「摩腹閉息法」,按摩時調息凝神,使內氣外發、外氣內收,強化療效。明代《遵生八箋》亦載「十二段錦」,融合按摩與肢體伸展,調身兼調心。

古籍記載與發展

除葛洪外,唐代孫思邈《千金要方》詳述「老子按摩法」,以自我按摩導引肢體;清代《醫宗金鑑》更將按摩列為正骨八法之一,顯見其於中醫體系之重要性。

此術雖簡,然須明辨經絡虛實,手法宜輕柔滲透,以「得氣」為度,過猶不及。歷代醫家視其為養生祛病之要術,今人習之,亦可承古法而益身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