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自我推拿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自我推拿,又稱自我按摩,乃中醫推拿技法之一,指運用特定手法於自身體表經絡穴位,以達防治疾病、調和氣血之效。此術可單獨施作,亦常與導引吐納、肢體伸展相結合,如《諸病源候論》所載「自摩自捏」養生法,或今之眼保健操、摩腹術等,皆屬其範疇。

考其源流,晉代葛洪《抱樸子·道意》已載:「以自摩法療頭風、腹疾」,唐代孫思邈《千金要方》更詳述「每日調氣補瀉,按摩導引為佳」,可見古人早識此術之妙。其理論根基於中醫經絡學說,透過手法刺激皮部、腧穴,以激發經氣運行,調節陰陽虛實。如《黃帝內經》所言:「經絡不通,病生於不仁,治之以按摩」,正闡明其疏通經絡、滑利關節之機理。

常見自我推拿手法包含:

  1. 按揉法:以指腹或掌根於穴位作環形揉動,如按揉太陽穴緩頭痛
  2. 摩法:掌心貼附體表作迴旋摩擦,如摩腹助運化
  3. 掐法:拇指指甲垂直按壓穴位,如掐內關止嘔逆
  4. 拍打法:空掌有節律拍打經絡,如拍打膽經疏肝氣

特定病症對應技法尤具特色,如「鳴天鼓」以掌心掩耳彈指治眩暈,「擦腎俞」用手掌橫擦腰部溫腎陽。清代《醫宗金鑒》更強調「推拿之法,其要義在通、調二字」,故施術時須循經取穴,如胃脘不適可取足三里、中脘,配合呼吸節奏徐徐施力。

此術之要,在於「以意領氣,以氣運力」,手法宜輕柔滲透,使「力透皮肉,氣至病所」。現代研究亦證實,適度自我推拿可促進局部微循環,調節自主神經功能,與中醫「通則不痛」之理互為印證。然須知手法純熟度與經絡辨識乃效驗關鍵,故習者可參酌《小兒按摩經》等古籍,或求教專業醫師以臻精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