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漬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漬法

漬法是中藥炮製的一種方法之一,主要利用水或酒浸泡藥物,使藥物吸收水分或酒精,變軟後再進行煎煮。這樣可以使藥物更容易煎煮和提取有效成分,同時降低藥物的毒性。

根據《本草綱目》和《雷公炮炙論》的記載,漬法即以水或酒浸泡藥物,使其潤澤、除去燥性。

漬法主要有兩種形式,分別是水漬和酒漬。水漬主要用清水浸泡藥物,使其吸收水分,變軟。而酒漬則是用酒浸泡藥物,使其吸收酒精,也能使藥物變軟。

漬法特別適用於以下藥物:

  1. 性質堅硬、難以煎煮的藥物,如山藥、茯苓、白朮等。
  2. 性質燥烈、易傷津液的藥物,如附子、乾薑等。
  3. 性質寒涼、易傷脾胃的藥物,如黃連、黃芩等。

然而,漬法也有一些缺點。漬法可能會使藥物的有效成分溶解在水中,降低藥物的療效。因此,在使用漬法時,需要根據藥物的性質和用途,合理選擇水量和浸泡時間,以確保藥物的最大功效。

以下是一些常見中藥的漬法和煎煮方法:

  1. 山藥:用清水浸泡24小時,然後切片煎煮。
  2. 茯苓:用清水浸泡12小時,然後切片煎煮。
  3. 白朮:用清水浸泡6小時,然後切片煎煮。
  4. 附子:用酒浸泡24小時,然後切片煎煮。
  5. 乾薑:用酒浸泡12小時,然後切片煎煮。
  6. 黃連:用酒浸泡6小時,然後切片煎煮。
  7. 黃芩:用酒浸泡3小時,然後切片煎煮。

漬法是一種簡單易行的中藥炮製方法,可以有效提高藥物的療效。在使用漬法時,需要根據藥物的性質和用途,合理選擇水量和浸泡時間,以達到最佳效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