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漬形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漬形

定義
漬形為中醫治療學術語,屬外治法之一,指以湯液浸漬體表,或透過熏蒸、浸泡等方式使藥液滲透肌膚,以達發汗解表、疏通腠理之效。此法首載於《黃帝內經》,如《素問·陰陽應象大論》云:「其有邪者,漬形以為汗。」強調透過外漬引邪外出,尤適用於表證初起,邪氣在淺層者。

理論依據
中醫認為,人體腠理為邪氣出入之門戶,表證多因外邪鬱於肌表,致營衛失和。漬形法藉溫熱藥液之氣,開泄毛竅,促進氣血運行,使邪隨汗解,符合「其在皮者,汗而發之」(《素問·陰陽應象大論》)之治則。其作用機理包含:

  1. 溫通發散:藥液熱力助陽氣外達,驅散風寒濕邪。
  2. 藥效直透:藥物成分經皮吸收,直達病所,避免內服之代謝損耗。
  3. 調和營衛:刺激經絡,改善氣血循環,恢復表裏平衡。

操作方法
傳統漬形法可分為兩類:

  1. 湯液浸漬:將藥材煎煮取汁,待溫度適宜後浸泡肢體(如手足)或局部患處,常用於風濕痹痛或寒性病症。
  2. 熏蒸療法:以藥液蒸氣熏蒸全身或特定部位,利用熱力與藥氣雙重作用,如《傷寒論》記載之「蒸法」即屬此類。

臨床應用

  • 表證初起:風寒感冒見惡寒無汗,可選用荊芥、防風等辛溫解表藥煎湯漬形。
  • 痹證疼痛:風濕侵襲關節,以獨活、威靈仙等祛濕通絡藥熏洗。
  • 皮膚疾患:濕疹、瘡瘍初起,用黃柏、苦參等清熱燥濕藥外漬。

配伍用藥
依病證性質選藥,如:

  • 風寒型:麻黃、桂枝、生薑。
  • 濕熱型:蒼朮、黃柏、忍冬藤。
  • 氣滯血瘀:紅花、川芎、當歸尾。

古籍考據
除《內經》外,《千金要方》亦載有多例漬形方劑,如「治中風手足不隨方」以酒浸藥取汁外漬;《外臺秘要》更詳述藥液濃度與浸泡時長之調控,反映古人對此法之精細運用。

漬形法體現中醫「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」的整體觀,透過體表與藥物的互動,達到內病外治之效,為傳統療法中的重要手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