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壓墊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壓墊(正骨固定墊)
壓墊為中醫正骨手法中重要之固定器具,又稱「固定墊」,主要用於骨折或關節脫位整復後之夾縛固定。其作用在於維持復位後之骨骼位置,防止再度移位,並可輔助矯正殘餘成角或側方偏移,促進骨痂形成與癒合。
材質特性
傳統壓墊多選用柔韌兼具支撐力之材料,如毛邊紙、脫脂棉等,因其質地柔軟且具吸濕性,可減少長期固定對皮膚之刺激。現代臨床亦結合彈性繃帶或高分子材料,以適應不同部位之固定需求。
形制與分類
壓墊之形狀需依損傷部位與復位需求特製,常見類型包括:
- 平墊:適用於肢體平坦處,均勻分散壓力。
- 塔形墊:多用於關節凹陷部位(如肘、踝),中心厚而邊緣漸薄,以貼合體表曲度。
- 梯形墊:用於矯正骨折端之成角畸形,厚側置於移位方向反向施力。
- 分骨墊:長條狀,置於並列骨幹間(如尺橈骨、掌骨),防止骨間靠攏。
- 葫蘆形墊:針對關節脫位設計,兩端膨大以穩定關節頭。
- 橫墊:環繞肢體橫向加壓,多用於近關節處骨折。
中醫理論依據
壓墊之應用契合「動靜結合」原則,既固定患處以利續筋接骨,又避免過度約束而阻礙氣血運行。其加壓位置常參照經絡腧穴,如於骨折鄰近腧穴處墊襯,可兼收通絡消腫之效。此外,傳統製墊時講究「柔中寓剛」,材質需緩衝外力卻不失支撐,呼應「剛柔相濟」之治療理念。
臨床要點
壓墊需配合夾板(如杉樹皮、竹板)及綁帶使用,布帶鬆緊以能上下移動1公分為度。若固定後患肢腫脹加劇或血運受阻,須及時調整壓墊位置與壓力,此為「三期辨證」中「初期消腫」階段之關鍵。歷代醫家如《醫宗金鑑·正骨心法》亦強調,固定墊需「隨形塑勢」,方能使骨縫嚴密吻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