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押法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押法

定義與源流
押法為中醫推拿手法之一,首見於隋代巢元方《諸病源候論·虛勞體痛候》,屬按壓類手法。其操作以指腹(多為拇指或中指)輕附於體表穴位或局部,施加均勻、持續的靜態壓力,力道較「壓法」柔和,旨在透過輕緩的刺激調和氣血,疏通經絡。

操作要領

  1. 施力方式:以指腹接觸,垂直向下按壓,力度由輕漸增,以患者覺局部微脹或溫熱為度。
  2. 動作特點:按而不動,維持穩定壓力,時間約5至10秒,可反覆操作。
  3. 部位選擇:多用於穴位、筋結或肌肉緊繃處,如太陽穴、合谷、阿是穴等。

作用機理

  1. 經絡調節:透過輕壓刺激經氣運行,改善局部氣滯血瘀,如《靈樞·經筋》所述「以痛為輸」,押法可鬆解筋結。
  2. 氣血調和:輕柔按壓能引氣歸元,緩解虛性疼痛,尤適於體弱或慢性勞損者。
  3. 鎮靜安神:輕緩力道具安神之效,常用於頭面部操作以舒緩緊張。

臨床應用

  • 虛勞體痛:如《諸病源候論》所載,針對氣血不足之肢體痠痛,以押法配合補益手法。
  • 經絡辨證:循經取穴,如手陽明大腸經之合谷穴押法可緩解齒痛。
  • 小兒推拿:變通為指腹輕押特定穴位(如小天心),用於安神定驚。

與相關手法區別

  • 按法:力道較重,深透性強,偏瀉實;押法則輕緩,偏補虛。
  • 壓法:壓力較大且時間短暫,多用於急症;押法持久溫和,適用於慢性調理。

附註
押法雖屬基礎手法,然其「以柔制剛」之理,體現中醫「輕可去實」的治療思想,臨床須結合患者體質與證候靈活運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