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押手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押手
定義
押手為針刺操作時,用以按壓穴位、輔助進針之手,多習用左手。其作用在於固定穴位位置,穩定針體,避免彎曲,並減輕進針疼痛,使針刺過程更為順暢。《難經·七十六難》云:「知為針者信其左。」強調押手於針術中之重要性,反映古代醫家對其輔助功能之重視。
功能與作用
- 固定穴位:押手能準確定位經絡穴位,避免因患者移動或肌肉收縮導致針刺位置偏差。
- 輔助進針:通過按壓局部皮膚與肌肉,可減少進針阻力,使針尖更易穿透表皮,降低疼痛感。
- 穩定針體:針刺過程中,押手可扶持針身,防止針體彎曲或搖晃,確保針刺方向與深度符合治療需求。
- 辨別氣感:熟練之醫者可透過押手感應經氣變化,如肌肉緊張、氣血流通等,進一步調整針刺手法。
操作手法
押手之運用依針刺部位與手法而異,常見方式包括:
- 指切押手法:以拇指或食指指甲輕切穴位,固定局部皮膚,適用於短針進針。
- 夾持押手法:以拇指與食指夾持針身下端,輔助長針垂直刺入,多用於肌肉豐厚處。
- 舒張押手法:以兩指撐開鬆弛皮膚,利於針刺皮薄肉少之部位,如頭面部。
- 提捏押手法:捏起穴位周邊組織,適用於淺層刺法或需避開血管、肌腱之區域。
理論依據
中醫認為,經絡為氣血運行之通路,穴位乃氣血匯聚之處。押手之按壓能激發局部經氣,促進「得氣」(針感),並引導氣機趨向病所。《靈樞·九針十二原》提及「右主推之,左持而御之」,說明右手持針刺入時,左手(押手)需配合調控,二者協調方能達到「氣至有效」之治療目的。
歷史淵源
押手之應用早見於《黃帝內經》,後世醫家如《針灸大成》亦詳述其技巧。明代楊繼洲於著作中強調:「左手重而多按,欲令氣散;右手輕而徐入,不痛之因。」揭示押手按壓之力度與進針疼痛緩解之關聯,奠定其於針刺技術中之核心地位。
現代應用
當代針灸臨床中,押手不僅沿用傳統手法,更結合解剖學知識,針對不同組織結構(如神經、血管分布)調整按壓方式,以提升安全性與療效。部分流派亦將押手視為「導氣」工具,透過特定按壓方向引導經氣運行,強化針刺調氣之作用。
總結
押手為針灸技法之關鍵環節,兼具實用性與理論深度。其操作需配合醫者手感經驗與對經絡氣血之理解,方能充分發揮輔助針刺、調和氣機之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