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押手法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押手法詳解

押手法為針刺技術之關鍵輔助手法,指施針時以非持針之手(即「押手」)固定穴位、輔助進針,以達減輕痛感、導引針向、調控深淺之效。其操作須配合「刺手」(持針之手)協調進行,方能精準施術。以下分述臨床常用之押手法類別及要領:

一、指切押手法

操作:以拇指或食指指甲垂直切按於穴位旁,針尖緊貼指甲邊緣刺入。
應用:多用於短針進針,如四肢末端穴位(如井穴、滎穴)。指甲切按可分散皮膚張力,減少進針阻力,尤適於皮薄肉少處。

二、撮捏押手法

操作:以拇指與食指將穴位周圍皮膚輕輕捏起,針自捏起處上方刺入。
應用:適用於皮肉淺薄或需淺刺之部位(如面部印堂、耳部穴位)。捏起皮膚可避免直接刺激骨膜,並增強得氣感。

三、舒張押手法

操作:以拇指與食指將穴位兩側皮膚撐開,使局部皮膚繃緊,再行進針。
應用:常見於腹部或鬆弛皮膚處(如天樞、關元)。舒張皮膚可減少針體彎曲,便於深刺或施行補瀉手法。

四、駢指押手法

操作:以食指、中指併攏平放於穴位旁,針自兩指縫間刺入。
應用:多用於長針進針或肌肉豐厚處(如環跳、承扶)。駢指可穩定針身,防止偏移,並協助控制進針角度。

中醫理論依據

押手法之運用,深植於《內經》「左手重而多按,欲令氣散;右手輕而徐入,不痛之因」之原則,強調「氣至有效」與「守神」的重要性。透過押手之按壓,能先行激發經氣、宣散局部氣血,為刺手創造得氣條件。此外,不同手法對應「皮、肉、脈、筋、骨」五體層次,如指切法重「脈氣」導引,舒張法重「肉分」調理,體現中醫「因人、因位、因證施術」之辨證思維。

臨床配伍應用

押手不僅用於進針階段,亦可配合行針手法:

  • 催氣:押手輕叩針柄,助氣至病所。
  • 行氣:沿經脈走向按推,引導針感傳導。
  • 補瀉:按壓穴位上下以配合提插捻轉,如「緊按慢提」為補,「緊提慢按」為瀉。

此四類押手法為基礎,實際臨床常需複合運用,如「指切+駢指」於深刺風池穴時防暈針。歷代醫家更發展出「飛經走氣」等進階押手技巧,進一步融合經絡理論與手法操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