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鴉叉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鴉叉
病名:鴉叉,出自《證治準繩·外科》卷三,又名「手丫發」,為中醫外科病症之一,屬癰疽範疇。
病因病機:
此症多因外感風熱邪毒,或內蘊濕熱,致使氣血壅滯,經絡阻塞,發於手部丫隙之處。其病機與一般癰疽相似,但因部位特殊,易受摩擦擠壓,故病程較為纏綿。
臨床表現:
初起患處紅腫熱痛,漸至化膿,甚則潰破流膿。若邪毒熾盛,可伴隨發熱、惡寒等全身症狀。
治法:
- 內治:以清熱解毒、活血散結為主,可選用黃連解毒湯、仙方活命飲等方劑加減。
- 外治:初期可敷貼金黃散、玉露散以消腫止痛;若已成膿,則宜切開引流,外敷生肌玉紅膏以促進癒合。
鑑別診斷:
需與「疔瘡」、「丹毒」等相區別。疔瘡多發於指尖,毒勢較為迅猛;丹毒則皮膚焮紅成片,邊緣清晰。鴉叉則專發於手部指縫,病位較為局限。
古籍考證:
《證治準繩·外科》載其為手丫發,並歸類於癰疽門,強調其因濕熱蘊結所致,治法與一般癰疽相通,但需注意局部調護。
此症雖非重症,然因手部常用,易受外邪侵擾,故治療時需注重清解與托毒並行,以防邪毒內陷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