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鴉啖瘡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鴉啖瘡,又稱烏鴉瘡,是一種慢性皮膚瘡瘍。多因臟腑虛寒,氣血衰少,熱邪侵襲肌膚而發。無一定部位,可發於全身皮膚。證見其初起之瘡形如錢孔,多突發腫痛,漸至潰爛,瘡面色黑流水,錶面凹陷,形同烏鴉所啄之狀。治宜扶正解毒,內服可選用四妙散加減,外可用鴉啖散乾摻。

《瘡瘍經驗全書》卷二:“鴉啖瘡,其狀如烏鴉所啄,故名。多因臟腑虛寒,氣血衰少,熱邪侵襲肌膚而發。初起之瘡,形如錢孔,多突發腫痛,漸至潰爛,瘡面色黑流水,錶面凹陷,形同烏鴉所啄之狀。治宜扶正解毒,內服可選用四妙散加減,外可用鴉啖散乾摻。”

鴉啖散組成:烏賊骨、白礬、黃連、黃柏、赤芍、當歸、川芎、白芷、甘草。

用法:上藥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每服三十丸,空心溫酒送下。

鴉啖瘡的治療方法,除了內服藥物,還可以外用鴉啖散。鴉啖散由烏賊骨、白礬、黃連、黃柏、赤芍、當歸、川芎、白芷、甘草組成,具有清熱解毒、活血化瘀的功效。可以用鴉啖散研末,調成糊狀,外敷於患處,每日換藥一次。

鴉啖瘡的預防方法,主要是注意飲食衛生,不吃生冷辛辣刺激的食物,不熬夜,保持充足的睡眠,增強體質,提高免疫力。如果發現患有鴉啖瘡,要及早到醫院治療,以免病情加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