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鴉啖瘡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鴉啖瘡
病名:鴉啖瘡為中醫外科病證之一,屬肌膚瘡瘍範疇,首載於《瘡瘍經驗全書》卷二。其名取自瘡面形似烏鴉啄食後之凹陷黑潰狀,為慢性皮膚潰瘍之一。
病因病機:
本病多因臟腑虛寒,氣血虧虛,衛外不固,復感熱毒之邪,鬱結肌膚而成。正氣不足則邪氣久羈,瘡瘍難斂;熱毒蘊滯則腐肉敗血,瘡色晦暗。病機關鍵在於「本虛標實」,虛寒為本,熱毒為標。
臨床表現:
- 初起:瘡形如錢幣大小,驟發腫痛,邊界不清。
- 潰後:瘡面凹陷,色黑如炭,滲出穢濁膿水,周邊皮色暗紅,久不收口。
- 全身症狀:或伴面色萎黃、神疲乏力等氣血兩虛之象。
鑑別診斷:
需與「臁瘡」「黧黑斑」相區別:
- 臁瘡:多發於小腿,與濕熱下注相關,瘡面淺表,滲液黃稠。
- 黧黑斑:屬皮膚色素沉著,無潰瘍凹陷,多因肝腎陰虛或氣滯血瘀所致。
治療原則:
-
內治:
- 扶正解毒:以四妙散(黃芪、當歸、金銀花、甘草)為基礎,加減化裁。
- 氣虛甚者,加黨參、白朮以健脾益氣;
- 血虛者,酌加熟地、白芍養血和營;
- 熱毒熾盛,加黃連、連翹以清熱解毒。
- 若見陰寒內盛,可佐以附子、肉桂溫陽散寒。
- 扶正解毒:以四妙散(黃芪、當歸、金銀花、甘草)為基礎,加減化裁。
-
外治:
- 鴉啖散(古籍方,多含煅龍骨、血竭等收斂生肌之品)研末乾摻,以祛腐生新。
- 潰爛深者,可先用黃柏煎湯清洗,再以生肌玉紅膏外敷。
古籍參考:
《外科正宗》提及:「瘡色紫黑,形如鴉啄者,乃氣血衰而毒邪陷也」,強調補托之法;《醫宗金鑑》亦載此證屬「陰疽」範疇,需溫通兼施。
預後調護:
本病遷延難癒,需長期調治。瘡面癒合後,仍需調理氣血,以防復發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