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鴉黃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鴉黃,病名。三十六黃之一。《太平聖惠方》卷五十五:「鴉黃者,十指毒綠,舌上生黑點,唇口青黑,身如黃銅。」用治膽黃方。參見黃疸有關各條。

鴉黃,又稱鴉黃病,是一種以黃疸為主要表現的疾病。其發病原因尚不清楚,但可能與肝臟功能障礙有關。臨床表現主要為皮膚、黏膜、鞏膜、尿液等發黃,嚴重者可出現肝功能衰竭、黃疸性肝炎等併發症。治療以清熱解毒、利膽退黃為主。

鴉黃的病因尚不清楚,但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:

  • 肝臟功能障礙:肝臟是人體重要的解毒器官,當肝臟功能受損時,就會導致體內毒素的堆積,從而引起黃疸。
  • 膽道阻塞:膽道阻塞會導致膽汁排泄不暢,從而引起黃疸。
  • 藥物或化學物質中毒:某些藥物或化學物質可引起肝臟損傷,從而導致黃疸。
  • 自身免疫性疾病: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可導致肝臟損傷,從而引起黃疸。
  • 感染:某些感染性疾病可引起肝臟損傷,從而引起黃疸。

鴉黃的臨床表現主要為皮膚、黏膜、鞏膜、尿液等發黃。嚴重者可出現肝功能衰竭、黃疸性肝炎等併發症。

鴉黃的治療以清熱解毒、利膽退黃為主。常用藥物有茵陳蒿、大黃、黃連、梔子金錢草等。

鴉黃的預後取決於病因和治療效果。如果病因可以治癒,並且治療效果良好,則預後良好。如果病因無法治癒,或者治療效果不佳,則預後不良。

鴉黃是一種嚴重的疾病,如果出現黃疸的症狀,應立即就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