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鴉黃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鴉黃,乃中醫黃疸病證之一,屬三十六黃範疇。其名取象於鴉鳥羽色,喻患者膚色黯黃如銅,為膽腑受邪、氣血瘀滯之外候。
病機溯源 《太平聖惠方》卷五十五載其特徵:「十指毒綠,舌上生黑點,唇口青黑,身如黃銅」,揭示此證與肝膽濕熱、瘀毒內蘊密切相關。膽汁外溢肌膚,故見身黃如銅;毒瘀阻絡,則顯十指青綠;舌現黑點、唇口青黑,皆為血分瘀熱之象,提示病已深入營血。
證候辨析 此證當與陽黃、陰黃相鑑別:陽黃色澤鮮明如橘,多因濕熱;陰黃晦暗如煙熏,常屬寒濕。鴉黃獨具「銅色」特徵,且伴隨末梢青黑,乃瘀熱交結、膽絡壅塞之危候,與單純濕熱發黃有別。
治法探微 傳統以「治膽黃方」為主方,後世醫家發展出清膽化瘀之法。常用藥如茵陳蒿湯合犀角地黃湯加減,取茵陳利膽退黃,梔子、大黃通泄瘀熱,犀角(現以水牛角代)、生地涼血解毒。若見神昏譫語,可參用安宮牛黃丸;若肋下癥塊,則配伍鱉甲、丹參軟堅散結。
古籍延伸 《聖濟總錄》進一步闡述:「鴉黃目睛正黃,冷汗自出」,補充此證可兼見汗液染衣之症。《普濟方》提及針灸取膽俞、陽陵泉等穴以疏泄膽腑,足三里調和中焦,輔助藥力。
此證預後與瘀熱程度相關,若及時清解膽腑、涼血散瘀,可望黃退症緩;若遷延失治,恐成癥積鼓脹之變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