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鴨怪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鴨怪

病名:見於《中醫外科法》(上海中醫學院編),屬中醫外科皮膚病症範疇,因血吸蟲尾蚴侵襲肌膚所致。此病多發於養鴨地區之農民,故得名「鴨怪」,又稱「禽類血吸蟲尾蚴皮炎」,為稻田皮炎之一種。

病因病機
本病由外感蟲毒濕熱之邪,蘊結肌膚而成。患者多有接觸秧田水之病史,水中禽類血吸蟲尾蚴乘虛侵入,與肌表氣血相搏,鬱而化熱,發為丘疹、皰瘡,並伴紅腫瘙癢。其病機關鍵在於「濕熱蟲毒壅滯皮絡」,屬中醫「蟲毒瘡」範疇。

臨床表現
病發以小腿伸側為多見,初起患處現綠豆至黃豆大小之紅色丘疹或丘皰疹,皰底繞以紅暈,散在分布,搔癢劇烈。重者自膝至踝部紅腫明顯,甚則搔破染毒,化膿潰爛。

治療方法
以外治法為主,重在清熱解毒、燥濕殺蟲。

  1. 藥液外搽
    • 三黃洗劑(黃連、黃芩、黃柏等煎湯):清熱解毒,收斂止癢。
    • 射乾溶液:取射乾苦寒之性,解毒散結,尤善消蟲毒所致之皮膚腫癢。
  2. 藥粉外撲
    • 枯礬粉:燥濕止癢,斂瘡解毒。
    • 青黛散(青黛、滑石等):清熱涼血,解毒消疹。

預防調護
中醫強調「治未病」,預防首重斷絕蟲毒之源。

  • 滅螺:消除尾蚴孳生環境,為根本之策。
  • 防護措施:下田時穿戴防水用具,或塗抹具驅蟲解毒之效的藥膏(如雄黃、百部等研末調敷)。

附註
本病與西醫「尾蚴性皮炎」相類,然中醫從濕熱蟲毒立論,治法兼顧清熱、化濕、解毒,體現「異病同治」之特色。古籍雖未直接記載「鴨怪」之名,然對類似蟲毒致瘡的論述頗豐,如《外科正宗》提及「蟲疥」治法,可資借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