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鴨溏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鴨溏
鴨溏,又稱鶩溏、鶩瀉,為中醫病名,指大便洩瀉、清稀如水,狀如鴨屎之證。此證首見於《金匱要略·水氣病脈證並治》,後世醫家多有闡述,其特徵為糞質稀薄,澄澈清冷,或夾雜少量結塊,類似鴨群排泄之物,故名「鴨溏」。
病因病機
鴨溏多因脾胃陽虛,寒濕內盛所致。《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·瀉論》指出:「鴨溏者,大便如水,中有少結糞者是也。」說明此證不僅糞質清稀,且夾雜未完全消化的食物殘渣,反映脾胃運化失職,水穀不別,清濁相混而下。此外,《醫學入門·雜病》提到:「協寒自利,不渴,曰鴨溏,清白如鴨屎狀。」強調寒邪內侵或陽氣不足,導致水液代謝障礙,腸道失於溫煦,因而瀉下清冷。
證候特點
- 糞質特徵:大便稀薄如水,色淡或青黑,澄澈清冷,偶含未化穀食,氣味腥臭不明顯。
- 伴隨症狀:常見腹中隱痛、喜溫喜按、口淡不渴、四肢不溫、舌淡苔白滑、脈沉遲等虛寒之象。
- 與他證鑑別:
- 熱瀉:大便臭穢黏滯,肛門灼熱,口渴喜冷。
- 飧瀉:完穀不化,但糞質多呈糊狀,非如水樣。
治療原則
以溫中散寒、健脾滲濕為主,常用方劑如附子理中湯、胃苓湯等,隨證加減。若兼腎陽虛衰,可配合四神丸以溫補命門之火。
鴨溏屬「寒洩」範疇,臨床需結合整體辨證,探究其根本病機,方能標本兼治。歷代醫家如《醫宗金鑒·雜病心法要訣》強調:「鴨溏,如鴨屎之溏,澄徹清冷也。」進一步突顯其寒濕內停之特性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