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牙XX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牙疳
牙疳,又稱「牙疳瘡」,為中醫病名之一,指牙齦潰爛、腐敗流膿之症。其病因多與胃火上炎、濕熱蘊結或陰虛火旺有關,臨床表現以牙齦紅腫疼痛、潰瘍出血、甚則腐骨露髓為特徵。
病因病機
- 胃火熾盛:過食辛辣厚味,脾胃積熱,循經上攻牙齦,灼傷血肉,化腐成膿。
- 濕熱蘊結:外感濕熱邪毒,或脾虛濕濁內停,鬱久化熱,熏蒸口腔,腐蝕牙齦。
- 陰虛火旺:腎陰不足,虛火上炎,灼傷牙齦絡脈,致潰爛難癒。
臨床表現
- 初期:牙齦紅腫疼痛,邊緣糜爛,易出血,口臭明顯。
- 中期:潰瘍加深,膿血滲出,牙齒鬆動,或伴發熱、口渴。
- 重症:牙齦壞死,腐骨暴露(稱「走馬牙疳」),病程急驟,多見於體弱患者。
證型辨治
-
胃火型
- 特徵:牙齦腫痛劇烈,潰面鮮紅,口乾喜冷飲,便秘溲赤。
- 治法:清胃瀉火,涼血解毒。
- 方藥:清胃散(當歸、黃連、生地、丹皮、升麻)加減。
-
濕熱型
- 特徵:潰瘍糜爛滲膿,周圍腫脹,舌苔黃膩。
- 治法:清熱化濕,解毒斂瘡。
- 方藥:甘露消毒丹(滑石、黃芩、茵陳、藿香等)合五味消毒飲。
-
陰虛型
- 特徵:潰瘍色淡紅,久不癒合,午後潮熱,舌紅少苔。
- 治法:滋陰降火,養血生肌。
- 方藥:知柏地黃丸(知母、黃柏、熟地、山茱萸等)加減。
外治法
- 漱口方:黃連、金銀花、甘草煎湯漱口,清熱解毒。
- 散劑外敷:冰硼散或錫類散吹敷患處,以消腫止痛。
牙疳一病,首辨虛實。實證多責之胃火濕熱,虛證常因陰虧火浮,治療需結合整體辨證,標本兼顧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