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牙XX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名詞介紹
牙疳,病名。即牙周炎。
《醫宗金鑒·外科心法要訣》:“牙疳,牙周腫痛,或出膿血,或牙根動搖,或牙脫落。”
《醫學衷中參西錄》:“牙疳,即牙周炎也。其因有二:一因牙周有傷,致其發炎;二因牙周有痰火,致其發炎。其治法,當先清其痰火,次以活血消腫之藥治之。”
牙疳的治療,以清熱解毒、消腫止痛為主。可用金銀花、連翹、蒲公英、板藍根等清熱解毒之品;可用地丁、夏枯草、白花蛇舌草、黃連等清熱利濕之品;可用黃柏、蒼耳子、白礬等清熱燥濕之品;可用冰片、牛黃、麝香等開竅醒神之品;可用乳香、沒藥、五味子等活血止痛之品。
臨床上,牙疳多見於兒童,多因乳牙萌出不正、乳牙根部有疳瘡或乳牙脫落後牙槽骨未癒合,致使細菌侵入牙周組織而引起。其主要症狀為牙周紅腫、疼痛,或有膿性分泌物,嚴重者可導致牙齒脫落。
治療上,可根據病情選用清熱解毒、消腫止痛、活血化瘀等中藥內服或外用,並配合局部熱敷、理療等治療。
牙疳是一種常見的兒童口腔疾病,如果不及時治療,可能會導致牙齒脫落,影響孩子的咀嚼功能和美觀。因此,家長應注意孩子的口腔衛生,一旦發現孩子有牙疳的症狀,應及早帶孩子到醫院就診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