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牙叉發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牙叉發

病名
牙叉發,見於《證治準繩·外科》,係指左右牙叉骨(即下頜骨關節處)接合部位發生癰疽,腫脹疼痛,並向上攻及牙關,導致張口困難之病證。此病多因風熱邪毒上攻,或過食辛辣炙煿之物,蘊積熱毒,循經上擾所致;亦有因牙癰(牙齦癰腫)日久不癒,膿血從牙縫破出,邪毒蔓延至牙叉骨而成。

病因病機

  1. 風熱上攻:風熱之邪外襲,循陽明經(足陽明胃經、手陽明大腸經)上行,蘊結於牙叉骨,氣血壅滯,化熱成癰。
  2. 飲食不節:過食辛熱炙煿之物,脾胃積熱,熱毒上炎,燔灼牙齦及牙叉骨,腐肉成膿。
  3. 牙癰遷延:牙癰未及時治療,膿毒內陷,侵蝕牙叉骨,轉為骨槽癰疽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牙叉骨處紅腫焮痛,甚則蔓延至腮頰。
  • 牙關緊閉,張口受限,咀嚼困難。
  • 或伴發熱、頭痛、口乾等全身症狀。
  • 若膿成破潰,可見膿血從牙縫或牙齦溢出。

治法
清熱解毒、消腫止痛為主,佐以疏風散邪或涼血活血。

  • 初起腫痛:宜疏風清熱,方用仙方活命飲(金銀花、當歸、赤芍、防風等)加減,以消散癰腫。
  • 熱毒熾盛:選用五味消毒飲(金銀花、野菊花、蒲公英等)合黃連解毒湯,加強清熱瀉火之力。
  • 腫硬疼痛兼便秘:可予三黃涼膈散(黃芩、黃連、梔子、連翹等)通腑泄熱,使熱毒從下而解。
  • 膿成未潰:可配合外敷清熱解毒藥膏,如如意金黃散,促其膿泄。

相關鑑別
古籍中有將牙叉發歸類為骨槽風者,然二者略有差異:

  • 骨槽風:病位較深,多屬陰證,病程纏綿,常伴牙槽骨腐蝕,潰後膿稀夾有死骨。
  • 牙叉發:偏於陽證,熱毒壅盛為主,腫痛明顯,膿成易潰。

預後與轉歸
若及時清解熱毒,膿泄腫消,則癒後較佳;若失治誤治,熱毒深陷,可能轉為骨槽風或餘毒流注,遷延難癒。

(註:本文所述方藥需依具體證候加減,臨床應用當遵醫囑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