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牙車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牙車
牙車,又稱牙床,為中醫解剖名詞,首見於《靈樞·本藏》。其指口腔內承載牙齒之骨,分為上、下兩部分,即現代醫學所稱之牙槽骨。
中醫理論中的牙車
在中醫理論中,牙車與腎、胃經脈關係密切。
- 腎主骨,齒為骨之餘
中醫認為,牙車及牙齒的生長、強健與腎精充盈與否直接相關。《素問·上古天真論》提及:「女子七歲,腎氣盛,齒更髮長……丈夫八歲,腎氣實,髮長齒更。」腎精充足,則牙車堅固,牙齒不易鬆動;若腎虛精虧,則可能出現牙車萎縮、牙齒鬆動或早脫等症狀。 - 足陽明胃經循行於齒
牙車亦與足陽明胃經相關聯。該經脈循行於上、下牙床,故胃火熾盛時,可能循經上炎,導致牙車腫痛、牙齦出血等實熱證候。如《醫宗金鑒》所述:「牙齦宣露動搖者,胃經客熱積久所致。」
牙車與病理表現
臨床上,牙車的病變多反映臟腑功能失調,常見以下幾類:
- 腎虛牙車萎弱
腎陰不足或腎陽虧虛時,牙車失養,可見牙齒鬆動、牙根外露,伴腰膝酸軟、耳鳴等症。 - 胃火上攻牙車
因飲食辛辣或情志化火,胃火上炎,可致牙車紅腫熱痛,甚則化膿潰爛,並見口渴、口臭、便秘等症。 - 氣血不足牙車失榮
氣血虛弱時,牙車得不到濡養,可能表現為牙齦淡白、萎縮,牙齒易搖,常見於久病體虛者。
古籍記載與應用
《靈樞·本藏》將牙車視為觀察臟腑健康的指標之一,提出「骨高者,牙車堅;骨下者,牙車不滿」之說,意指牙槽骨豐滿與否可反映骨骼強弱。後世醫家進一步將牙車狀況納入診斷體系,如《諸病源候論》提及「牙齒動搖候」與腎氣虛損的關聯。
綜言之,牙車在中醫理論中不僅是解剖結構,更是臟腑氣血盛衰的外在表現,其診治需結合整體辨證,探究根本病機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