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牙齒蟲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牙齒蟲
牙齒蟲為中醫病名,首見於《諸病源候論》卷二十九,指蟲蝕牙齒所致之疾。其病因多由口腔不潔、穢濁積滯,或脾胃濕熱上蒸,腐蝕牙體,久而化生蟲患。蟲居齒根孔竅之中,蛀蝕牙體,甚則蔓延鄰齒,導致牙齒疼痛、缺損,甚而動搖脫落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牙齒蟲之成,與「蟲邪」及臟腑功能失調相關。
- 蟲蝕為患:蟲邪侵蛀牙體,多因飲食殘滯留齒縫,日久腐敗生蟲,或濕熱鬱蒸,化生蛀蟲,蝕齒成孔。
- 臟腑失調:
- 胃熱上攻:過食辛辣厚味,胃火熾盛,循經上炎,燔灼齒齦,腐肉敗血,化生蟲蛀。
- 腎虛齒弱:腎主骨,齒為骨之餘。若腎精虧虛,齒失濡養,則牙質疏鬆,易為蟲蝕。
臨床表現
- 牙齒疼痛,遇冷熱酸甜加劇。
- 齒面見黑褐蛀孔,深及牙髓則痛不可忍。
- 蛀孔內或有穢臭分泌物,齒齦腫脹。
- 久病者牙齒鬆動,齲齒殘根留存。
古籍論述
《諸病源候論》指出:「牙齒蟲是蟲食牙,又食於齒,亦令牙齒疼痛。皆牙齒根有孔,蟲居其內,食牙齒盡,又度食余牙齒。」說明蟲邪由蛀孔潛伏,漸蝕牙體,甚至波及鄰齒。此說與後世「齲齒」之論相合,然中醫更強調「蟲」為致病之標,而濕熱、虛損為其本。
相關名詞辨析
- 牙蟲:泛指寄生口腔、蝕齒致痛之蟲邪,範圍較廣。
- 齒蟲:專指蛀蝕牙齒之蟲,與牙齒蟲義近,然古籍或分指不同階段之蟲患。
中醫治療思路
傳統中醫治牙齒蟲,外以殺蟲止痛為急,內調臟腑以治本:
- 外治法:
- 用砒霜、雄黃等殺蟲藥末填齲孔(今已罕用)。
- 以細辛、花椒等研末敷患處,緩解疼痛。
- 內服藥:
- 清胃瀉火:選用清胃散、玉女煎等方,瀉胃火以除蛀源。
- 補腎固齒:六味地黃丸加骨碎補、牛膝,強壯齒骨。
現代認識
今之醫學已知齲齒為細菌產酸蝕牙所致,然中醫「牙齒蟲」之論,仍具病理象徵意義,其濕熱致蛀、臟腑失調之機理,於臨床調治齲齒伴隨之牙齦腫痛、口氣穢濁等症,仍有參考價值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