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牙齒動搖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牙齒動搖

病證名,見於《證治準繩·雜病》,又稱「齒牙浮動」,指牙齒鬆動不固之症。中醫認為,牙齒與腎、胃、經絡等密切相關,其動搖多因臟腑功能失調或外邪侵襲所致,臨床須辨明病因,分型論治。

病因病機

  1. 齲齒蟲蝕
    蛀牙(齲齒)日久,牙體被蝕空,齒根失固,導致牙齒鬆動。此類多伴牙體黑腐、齲洞,甚則疼痛。
  2. 胃火熾盛
    足陽明胃經循行於齒齦,若胃中伏火或熱毒上攻,灼傷牙齦,則齒齦腫痛、牙齒動搖。常見口臭、煩渴、舌紅苔黃等實熱之象。
  3. 腎氣虛衰
    「齒為骨之餘」,腎主骨,若腎精虧虛或腎氣不足,則齒失所養,牙齦萎縮、牙根外露而鬆動。多見於年老體弱者,伴腰膝酸軟、耳鳴等腎虛症狀。
  4. 氣血不足
    氣血虛弱,牙齦失於濡養,亦可致牙齒鬆動,常見於久病或產後,伴面色蒼白、乏力等。

辨證論治

  • 胃火型
    治宜清胃瀉火,方用清胃散(黃連、升麻、生地、丹皮等)或玉女煎(石膏、知母、麥冬、熟地)。若兼陰虛火旺,可加玄參、黃柏。
  • 腎虛型
    腎陰虛者,以六味地黃丸加骨碎補、枸杞子滋腎固齒;腎陽虛者,選還少丹(熟地、山茱萸、巴戟天等)溫補腎陽。
  • 齲齒蟲蝕
    外治為主,可配合五靈膏(五靈脂、松脂等)塗敷患處,或以銀花、甘草煎湯漱口,清潔口腔。
  • 氣血兩虛
    宜益氣養血,方用八珍湯加阿膠、何首烏,以健齦固齒。

外治法與調護

中醫強調「上工治未病」,日常可用薄荷、連翹、金銀花等清熱解毒之品煎湯漱口,保持口腔潔淨。另可按摩「頰車」「下關」等穴位,促進局部氣血運行。

牙齒動搖一症,虛實有別,臨床需結合全身症狀細辨,對證施治,方能標本兼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