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牙齒風疳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牙齒風疳
病名:牙齒風疳,首載於《太平聖惠方》卷三十四,屬中醫齒科疾病範疇,以齒齦腫痛潰爛、牙齒鬆動為主要特徵。
病因病機:
本病多因臟腑氣機壅滯,風熱久積內蘊,或脾肺升降失司,痰飲停聚心胸,致使邪毒上衝,熏灼牙齦齒根而成。風熱與痰濕相搏,腐蝕牙床,甚則蝕及齒根,引致膿血溢漏、牙齒搖落。
臨床表現:
- 齒齦紅腫熱痛,繼而潰爛流膿。
- 牙齒鬆動,甚則脫落。
- 口氣穢濁難聞,或見蟲蝕齒根之狀(古人以「蟲蝕」形容齒腐之態)。
- 若兼膿血滲出,多屬熱毒熾盛。
治法方藥:
以 疏風清熱、解毒化痰 為大法,佐以涼血斂瘡。
- 主方加減:
- 仙方活命飲(《校註婦人良方》):金銀花、當歸、赤芍等,清熱活血,消腫排膿,適於熱毒壅盛者。
- 清胃散(《脾胃論》):黃連、升麻、生地黃等,專瀉胃中伏火,兼涼血滋陰。
- 隨證配伍:
- 痰濕重者,加 二陳湯 燥濕化痰。
- 齒齦出血明顯,酌加 牡丹皮、紫草 涼血止血。
- 若見陰虛內熱,輔以 玉女煎 滋陰清火。
古籍補充:
《聖濟總錄》進一步指出,此病「久而不治,則齒根宣露」,強調早期祛邪的重要性。另《外科正宗》提及外治輔助之法,如以 黃連解毒湯 漱口,以清局部熱毒。
中醫特色觀點:
本病與「牙疳」「牙宣」有部分症狀重疊,然牙齒風疳更側重 風熱挾痰 上攻之病機,治療需注重 透散風邪 與 化解痰毒 並行,非獨清熱可癒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