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牙齒歷蠹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牙齒歷蠹
病名,首載於《諸病源候論》卷二十九。中醫認為,牙齒為骨之所終,髓之所養,其生理功能與腎氣、髓海密切相關。手陽明大腸經與足陽明胃經之脈氣皆上行於齒齦,若風冷之邪乘虛侵襲經脈,導致髓虧骨弱,氣血失於濡潤,則牙齒失養,色澤暗黑,枯槁不榮,此即「歷蠹」之病機。
病因病機
- 風冷客經:外感風寒邪氣,循陽明經脈上犯齒齦,阻滯氣血,髓骨受損。
- 腎虛髓虧:腎主骨,齒為骨之餘。若腎精不足,髓海空虛,無以充養齒根,則牙齒枯黯。
- 陽明經熱:足陽明胃經積熱上炎,灼傷齒絡,久則陰血耗傷,齒失濡潤。
臨床表現
牙齒色澤晦暗無華,表面如蠹蝕狀,或伴齒根鬆動,咀嚼無力,遇冷熱刺激敏感。重者可見牙齦萎縮,齒縫疏闊。
相關典籍
《諸病源候論》指出:「髓骨血損,不能榮潤於牙齒,故令牙齒暗黑。」此症與「齒齲」有別,歷蠹偏重於髓枯血弱之整體虛損,而齒齲多因局部蟲蝕或濕熱腐敗。後世醫家如《聖濟總錄》進一步闡述,歷蠹可兼見「齒根宣露」,屬虛損之候。
辨證要點
- 風冷型:牙齒暗黑伴畏寒,舌淡苔白,脈沉緊。
- 腎虛型:齒枯搖動,腰膝酸軟,脈細弱。
- 胃熱型:齒黑兼口臭,齦腫出血,脈滑數。
此症反映臟腑經絡與牙齒之整體聯繫,治療需循「通經養髓」之法,或溫散風冷,或滋腎填精,或清瀉胃火,以標本兼顧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