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戴陽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戴陽
證名,指患者兩顴浮現淡紅如妝、色澤遊移不定之病徵,屬中醫辨證中「真寒假熱」之特殊表現。其病機可分兩大類,臨床須細辨虛實:
一、下元虛衰,真陽浮越
此為虛陽上越之危候,因腎陽衰微,陰寒內盛,逼迫殘存陽氣浮越於上,形成「下真寒、上假熱」之證。
- 經典論述:
《傷寒論·辨厥陰病脈證並治》明言:「其面戴陽,下虛故也」,指出此證根本在於下焦陽虛。 - 臨床表現:
除兩顴嬌紅外,常見足脛逆冷、口鼻衄血、口燥齒浮,脈象浮大而按之空虛,或微細欲絕。此紅暈如妝,區別於實熱之面赤,其色浮淺、遊移不定,且不伴身熱煩渴。 - 治法方藥:
急當補氣斂陽、回陽固脫,首選參附湯(人參、附子)急救元陽;若陰寒極盛,可用白通湯(附子、乾薑、葱白)破陰回陽;緩解後以十全大補湯或八味地黃湯(即金匱腎氣丸)溫補下元。此證與「陰盛格陽」機理相通,均屬陽氣外越之重症。
二、陽氣怫郁在表
此為陽鬱化熱之實證,因外邪閉表,陽氣不得宣發,鬱而化熱上衝頭面。
- 經典論述:
《雜病源流犀燭·面部病源流》提出:「面戴陽癥……一因陽氣怫郁於表」,強調此類非虛證,不可誤補。 - 臨床特徵:
雖見面赤,但伴惡寒發熱、無汗煩躁,脈浮緊或數,舌苔薄白或微黃,屬表證未解之象。 - 治法方藥:
當遵「火鬱發之」原則,以辛涼解表、透邪外達為主,如升麻葛根湯加減,或防風通聖散疏解鬱熱。
鑑別要點
- 虛證戴陽:面色浮紅、下肢厥冷、脈大無根,治宜溫補。
- 實證陽鬱:面赤伴表證、脈浮有力,治宜發散。
此二者一虛一實,治法迥異,誤辨則危殆立至,故臨床須結合四診詳察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