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牙蟲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牙蟲

病名,又名齒蟲,為中醫古籍中記載與牙齒病變相關之病證,主要分為以下兩種含義:

  1. 牙被蟲蛀而痛
    見於《諸病源候論·卷二十九》,所述:「牙蟲是蟲食於牙,牙根有孔,蟲在其間,亦令牙疼痛。食一牙盡,又度食余牙齒。」此指牙齒因蟲蝕而出現孔洞,蟲體潛藏其中,導致疼痛,並可能逐漸蔓延至鄰牙。此說法雖以「蟲」為喻,實為古人對齲齒(蛀牙)病理之形象化描述,與現代醫學之「齲齒病菌」概念有相通之處。
  2. 蛀蝕牙齒之蟲
    中醫傳統認為,牙蟲為實體存在之蟲,可透過藥物驅殺。如《鮑氏驗方新編·卷一》記載:「五倍子煎濃汁,含漱數次,其蟲立死,其患永除。」另亦有以蓽撥(蓽茇)塞於蛀孔之法,利用其辛溫殺蟲、止痛之效,祛除牙蟲。此類療法雖以「蟲」為目標,實則藉藥性抗菌、消炎,以緩解齲齒症狀。

中醫理論與牙蟲關係
中醫認為,牙蟲之生成與胃火熾盛濕熱上蒸相關。足陽明胃經循行於齒齦,若飲食不節,過食肥甘厚味,則脾胃濕熱內蘊,上熏口腔,腐蝕牙體,形成蛀孔。此過程稱「蟲蝕」,屬「齲齒」範疇,與西醫之牙體組織被細菌分解破壞相似。

古籍治法舉隅
除五倍子、蓽撥外,歷代醫家亦推薦以下方法:

  • 花椒:辛溫止痛,塞齲洞以殺蟲。
  • 雄黃:研末敷患處,取其毒性殺蟲。
  • 烏頭膏:外塗止痛,但須慎用。

此類療法多從「殺蟲解毒」、「清熱瀉火」著手,反映古人對口腔疾病之獨特認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