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牙齼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牙齼
病證名,指牙齒接觸酸味食物時所產生的酸痛不適感,屬中醫齒科常見症狀之一。此名首見於《本草綱目》,李時珍於「粉錫」附方中提及:「食梅牙齼,韶粉揩之。」意指以韶粉(即鉛粉)外擦可緩解因食梅子引起的牙齼。此證亦稱「齒齼」,多與牙體受損或臟腑功能失調相關。
中醫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牙齼的發生與以下機制密切相關:
- 腎虛髓虧:腎主骨,齒為骨之餘。若腎陰不足,髓海空虛,牙齒失於濡養,則易受外邪(如酸味)刺激而酸痛。
- 胃火上炎:足陽明胃經循行於齒齦,若胃火熾盛,上灼齒絡,可致牙體敏感,遇酸則齼。
- 風冷侵襲:外感風寒或過食生冷,寒凝齒絡,氣血不暢,亦可能誘發牙齼。
古籍記載與治法
除《本草綱目》外,歷代醫家對牙齼的論述多散見於齒科專篇。如:
- 外治法:除韶粉外,傳統亦用「青鹽」或「骨碎補」研磨塗擦,以固齒止痛。
- 內治法:若屬腎虛者,可選用「六味地黃丸」滋陰填髓;胃火盛者,則以「清胃散」瀉火涼血。
與現代醫學的關聯
中醫「牙齼」近似現代醫學的「牙本質敏感」,多因琺瑯質磨損或牙齦退縮導致牙本質暴露。然中醫更強調內在臟腑失衡為本,外邪誘發為標,治療上注重標本兼顧。
此證雖微,然長期不癒可能反映深層體質問題,臨床辨證需結合全身症狀,區分虛實寒熱,方能對證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