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牙床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牙床
牙床為中醫解剖名詞,又稱「牙車」,指承載牙齒的骨骼組織及周圍筋肉結構。《醫學入門》明確指出:「以牙床屬胃,牙齒屬腎。」此論述體現中醫臟象學說中,牙床與胃腑、牙齒與腎臟的生理聯繫。
中醫理論基礎
- 與胃腑的關係
牙床屬足陽明胃經所主,《靈樞·經脈》載:「胃足陽明之脈……入上齒中,還出挾口環唇。」胃氣充盈則牙床堅固;若胃火上炎,可致牙床腫痛、潰爛,甚而牙宣(牙齦萎縮)。臨床常見胃熱熾盛者,伴牙床紅腫、出血,治宜清胃瀉火,如選用清胃散加減。 - 與腎臟的聯繫
雖牙齒直接歸腎所主,但腎中精氣透過經絡濡養牙床。腎虛者,牙床易失固攝,出現牙齒鬆動、牙齦萎軟等症,尤常見於年老腎衰或久病耗傷腎精者。 - 經絡循行
除胃經外,手陽明大腸經亦絡於齒齦,《雜病源流犀燭》提及:「上齦屬足陽明,下齦屬手陽明。」故牙床病變需辨經絡所屬,如大腸濕熱可引發下齦腫痛。
病理表現
- 胃火型:牙床紅腫熱痛,伴口臭、便秘,舌紅苔黃。
- 腎虛型:牙床萎縮、牙根暴露,牙齒鬆動,脈沉細。
- 氣血不足:牙床淡白,咀嚼無力,多見於久病體弱者。
典籍記載
《證治準繩》進一步闡釋:「牙床之病,有虛有實。實者多責之陽明,虛者多涉乎少陰。」強調辨證需分虛實,結合臟腑經絡理論論治。
牙床之生理病理,不僅反映局部狀態,更是整體臟腑氣血盛衰的外在徵象,臨床診察時需綜合辨析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