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牙疔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牙疔

牙疔,又稱牙瘡或牙癰,描述的是牙齦腫起如粟,呈紅色且疼痛,有時甚至延伸至腮頰的症狀。這種情況通常是由陽明火毒或大腸濕熱在牙齒上的積聚所引起的。

《醫宗金鑒》卷六十五中記載道:「牙疔可能由牙縫內的胃火引起,也可能是因大腸濕熱積聚,表現為牙齦腫起如粟,且連接至腮部,伴隨著疼痛。如果還伴隨著發癢、麻木感,則稱為黑疔。」

治療牙疔的方法主要是清熱解毒,消腫止痛。可以選用黃連解毒湯、五味消毒飲等配方進行調理。同時,可以使用清涼的喉嚨口腔噴霧來清潔喉嚨。

牙疔的症狀

牙疔的典型症狀包括牙齦腫起如粟,呈紅色且疼痛,有時會連及腮頰。患者還可能出現發熱、口臭、口苦、咽喉腫痛等症狀。

牙疔的病因

牙疔通常是由陽明火毒或大腸濕熱在牙齒上的積聚所引起的。陽明火毒是指胃火上炎,灼傷牙齦。大腸濕熱是指大腸內部有濕熱積聚,上升刺激牙齒。

牙疔的治療

治療牙疔的方法主要是清熱解毒、消腫止痛。可以選用黃連解毒湯、五味消毒飲等配方進行調理。同時,可以使用清涼的喉嚨口腔噴霧來清潔喉嚨。

牙疔的預防

  1. 保持口腔衛生,飯後漱口,早晚刷牙。
  2. 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。
  3. 注意休息,避免熬夜。
  4. 增強體質,提高免疫力。

牙疔的注意事項

  1. 牙疔患者需要注意休息,避免熬夜。
  2. 牙疔患者需要保持口腔衛生,飯後漱口,早晚刷牙。
  3. 牙疔患者需要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。
  4. 牙疔患者需要注意補充水分,多喝水。
  5. 牙疔患者需要注意保暖,避免受涼。
  6. 牙疔患者應盡早尋求醫療協助,以免病情加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