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牙疔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牙疔
病名:牙疔為中醫口腔病症之一,指牙齦局部腫起如粟粒,色紅且疼痛劇烈,甚則牽連腮頰的疾患。其名源於《醫宗金鑒》,屬「疔瘡」範疇,因發於牙齦,故稱「牙疔」。
病因病機:
- 陽明火毒上攻:足陽明胃經循行於齒齦,若過食辛辣厚味或情志化火,導致胃火熾盛,火毒循經上炎,蘊結牙齦,腐肉成疔。
- 大腸濕熱蘊蒸:手陽明大腸經與齒齦相關,若腸道濕熱內蘊,濕濁上熏,與火毒相搏,亦可發為牙疔。
- 外邪侵襲:風熱或毒邪外犯,引動內火,內外合邪,促使牙齦氣血壅滯,化腐成膿。
臨床表現:
- 初期:牙齦局部紅腫,形如粟米,觸之痛甚,咀嚼困難,或伴輕微發熱。
- 中期:腫勢擴散,疼痛加劇,連及腮頰,患處或現黃白色膿頭,口臭明顯。
- 重症:若火毒熾盛,可見患處麻癢轉黑,稱為「黑疔」,乃熱極生風、毒陷血分之危候。
治法與方藥:
- 內治:
- 清瀉胃火:方用黃連解毒湯(黃連、黃芩、黃柏、梔子)合清胃散(升麻、黃連、當歸、生地、丹皮),以瀉火解毒、涼血消腫。
- 清利大腸濕熱:選用葛根芩連湯加減,配合五味消毒飲(金銀花、野菊花、蒲公英、紫花地丁、紫背天葵),增強清熱解毒之效。
- 若見黑疔:需急投犀角地黃湯(水牛角代犀角、生地、赤芍、丹皮)以涼血解毒,防毒邪內陷。
- 外治:
- 吹藥:以清咽利喉散(含冰片、硼砂、黃連等)外吹患處,清熱止痛。
- 針刺放血:於腫脹處淺刺泄毒,或刺少商、商陽等井穴瀉熱。
鑒別要點:
牙疔需與「牙癰」(牙齦癰腫)區分,後者多為陽明熱盛致膿腫範圍較大,而牙疔則以局部粟粒樣腫痛為特徵,病位較深,毒勢更峻。
附註:
古籍《瘍醫大全》提及:「牙疔急症,治遲則毒走黃。」強調此症發展迅速,需及時清解,阻斷火毒蔓延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