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牙兒鼻塞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牙兒鼻塞

病證名,指小兒因風寒外邪侵襲鼻竅,導致鼻腔氣機不暢,出現鼻塞不通之症。此症常見於嬰幼兒,因小兒臟腑嬌嫩,肺衛不固,易受外邪侵襲,風寒之邪客於鼻竅,阻滯氣道,故見鼻塞聲重,甚或呼吸不順。
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鼻為肺之竅,肺主氣司呼吸,開竅於鼻。風寒之邪從口鼻或肌表侵入,首犯肺衛,肺氣失宣,鼻竅壅塞,氣血運行受阻,故發為鼻塞。小兒脾常不足,肺氣未充,若兼有脾胃虛弱,痰濕內生,更易使外邪留滯,加重鼻塞症狀。

臨床表現
患兒多見鼻塞流清涕,噴嚏頻作,或伴輕微咳嗽,舌苔薄白,指紋浮紅。若風寒化熱,則可能轉為黃涕,鼻黏膜腫脹,甚則影響吮乳與睡眠。

治法

  1. 外治法

    • 通關膏敷囟:取辛溫通竅之藥如細辛、白芷、薄荷等研末調膏,敷於囟門,借助藥性溫通之力,開竅散寒,緩解鼻塞。
    • 艾灸囟門:以艾條溫灸囟門穴,藉火熱之氣溫通經絡,驅散風寒。
  2. 內服方藥

    • 消風散加減:以荊芥、防風、羌活等疏風散寒,佐以桔梗宣肺通竅,陳皮理氣化痰。若兼痰濕,可加蒼朮、半夏以燥濕化痰;若肺氣虛弱,可加黃耆、白朮益氣固表。
    • 蔥豉湯:蔥白、淡豆豉輕宣解表,適合風寒初起,鼻塞輕微者。

辨證要點
需區分風寒與風熱:風寒者鼻流清涕、苔白;風熱者涕黃黏、咽紅。另需注意是否兼夾食滯或脾虛,如見脘脹、苔厚,可佐以消導之品如山楂、麥芽。

古籍參考
《幼科發揮》提及:「小兒鼻塞,多因風寒閉肺,治當輕揚宣散。」《醫宗金鑑》亦載:「囟門未合,藥氣易入,外敷通關,內調肺氣。」可見外治與內服並用,為傳統治療小兒鼻塞之常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