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牙風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牙風

牙風為中醫病名,泛指一般牙痛之症,其名見於《奇效良方》等古籍。如卷六十二所載:「長春牢牙散,烏髭髮,去牙風……右為細末,早晚刷牙。」此處牙風即指牙痛,然中醫臨證重視辨因施治,故牙風一詞雖為泛稱,實則涵蓋多種病因病機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牙風之發,多與外邪侵襲、臟腑失調相關,主要涉及以下幾方面:

  1. 風火邪侵:風為陽邪,其性上行,易襲頭面。若風邪夾火,上攻牙齦,則見牙齦腫痛、遇熱加重,甚則頰腮腫脹。
  2. 胃火上炎:足陽明胃經循行於齒齦,若過食辛辣厚味,胃火熾盛,循經上灼,可致牙齦紅腫、疼痛劇烈,或伴口臭、便秘。
  3. 腎虛火動:腎主骨,齒為骨之餘。若腎陰虧虛,虛火上炎,則牙齒隱痛、鬆動,午後或夜間加重,兼見腰膝痠軟。
  4. 寒凝經脈:風寒之邪客於齒齦,氣血凝滯,症見牙痛遇冷加劇,得溫稍緩,牙齦不紅不腫。

臨床辨證

牙風雖統稱牙痛,然須細辨其因:

  • 風火牙痛:痛勢急劇,牙齦腫脹,或兼發熱惡風,舌紅苔薄黃,脈浮數。
  • 胃火牙痛:痛劇而持續,牙齦紅腫溢膿,口渴喜冷,舌紅苔黃燥,脈洪大。
  • 虛火牙痛:痛勢隱隱,牙根鬆動,口乾咽燥,舌紅少苔,脈細數。
  • 風寒牙痛:痛處固定,遇寒尤甚,牙齦不腫,舌淡苔白,脈緊。

治法方藥

中醫治牙風,首重分型論治:

  • 疏風清熱:風火牙痛可用薄荷、連翹、金銀花等,方如銀翹散加減。
  • 清胃瀉火:胃火熾盛者宜黃連、石膏、升麻等,方選清胃散。
  • 滋陰降火:腎陰不足者當用知母、黃柏、熟地等,方如知柏地黃丸。
  • 溫散風寒:風寒凝滯者取細辛、白芷、川芎等,方選川芎茶調散化裁。

此外,外治法亦常見,如《奇效良方》所載牢牙散外擦,或針刺合谷、下關等穴以通絡止痛。然須強調,臨證務必審因辨證,不可一概而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