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牙縫出血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牙縫出血(齒衄)

牙縫出血,中醫稱「齒衄」,指牙齦或齒縫無故滲血之症。其病因病機多與胃火熾盛、陰虛火旺、或虛陽上浮相關,臨床須辨明虛實,分證論治。

病因病機

  1. 胃火熾盛
    《景岳全書》指出:「牙縫出血不止,無非胃火所致。」陽明胃經循行於齒齦,若過食辛辣厚味,或熱邪內蘊,胃火上炎,灼傷血絡,則見齒齦紅腫、出血鮮紅,伴口臭、便秘等實熱之象。
  2. 陰虛火旺
    腎主骨,齒為骨之餘。若腎陰虧虛,虛火內生,上炎齒齦,則血絡受損,症見牙縫滲血、血色淡紅,伴口乾咽燥、腰膝痠軟等陰虛之候。
  3. 虛陽上浮
    《景岳全書》提及:「陰虛於下,格陽於上。」若腎陽衰微,陰寒內盛,逼虛陽浮越於上,亦可致牙縫出血,甚則「血大出不能止」,並見手足厥冷、脈微細等真寒假熱之危象。

辨證論治

  1. 胃火實證

    • 治法:清胃瀉火,涼血止血。
    • 方藥:選用《蘭室秘藏》之清胃散(黃連、升麻、生地、丹皮、當歸),或配合玉女煎(石膏、知母、麥冬、生地、牛膝)加減。
  2. 陰虛火旺

    • 治法:滋陰降火,養血止血。
    • 方藥:以知柏地黃丸(知母、黃柏、熟地、山茱萸、山藥、茯苓、澤瀉、丹皮)為基礎,酌加茜草、阿膠等止血之品。
  3. 虛陽浮越

    • 治法:引火歸元,溫補下焦。
    • 方藥:急投鎮陰煎(熟地、牛膝、炙甘草、澤瀉、肉桂、附子),以攝納浮陽,挽救厥脫。

古籍參考

  • 《鮑氏驗方新編》強調「陰火內燔,衝激陽明」為本病機要,治療需標本兼顧,不可一味清熱。
  • 齒衄若遷延不癒,或伴隨全身症狀,需進一步辨析與「血證」「虛勞」等關聯,綜合調治。

此症雖以局部出血為表現,然中醫重視整體辨證,需審其寒熱虛實,方能對證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