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牙疳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牙疳,又稱齲齒、蟲牙,是一種常見的口腔疾病,多發生在兒童身上。其主要症狀是牙齦紅腫、疼痛,並且會流出腐臭的膿血。嚴重者還會導致牙齒脫落。

牙疳的病因有很多,其中最常見的是由於口腔衛生不良,細菌滋生導致牙齒腐爛。此外,遺傳因素、營養不良、免疫力低下等,都可能會引起牙疳。

牙疳的治療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:

  1. 局部用藥:可以使用含有抗生素的牙膏、漱口水,或者塗抹藥膏來治療牙疳。
  2. 全身用藥:如果牙疳比較嚴重,可以使用抗生素、消炎藥等藥物來治療。
  3. 手術治療:如果牙齒已經嚴重腐爛,需要通過手術將腐爛的牙齒拔除。

牙疳的預防方法主要有以下幾點:

  1. 養成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,飯後漱口,早晚刷牙。
  2. 少吃甜食,避免吃太多含糖的食物。
  3. 定期檢查牙齒,發現問題及時治療。

牙疳是一種可以預防的疾病,只要注意口腔衛生,定期檢查牙齒,就可以有效避免牙疳的發生。

以下是《儒門事親》中關於牙疳的記載:

「牙疳者,齲也。齲者,牙齗腐爛也。」

「牙疳者,牙齗腐爛也。其發於風熱者,牙齦紅腫,疼痛,流膿血;其發於寒濕者,牙齦腫脹,疼痛,流清水;其發於餘毒者,牙齦腫脹,疼痛,流膿血,並有青色腫塊。」

「治牙疳,當先清胃熱,次疏風散寒,後祛濕解毒。若風熱牙疳,宜用連翹、金銀花、薄荷、牛蒡子、甘草等;若寒濕牙疳,宜用蒼朮、白朮、茯苓、薏苡仁、甘草等;若餘毒牙疳,宜用大黃、黃連、黃芩、山梔子、甘草等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