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牙疳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牙疳

牙疳為中醫病名,指牙齦紅腫潰爛、疼痛流膿,甚則腐臭出血之症。其名首見於《儒門事親》,書中言:「牙疳者,齲也。齲者,牙齗腐爛也。」此病多因外感風熱、胃火熾盛,或寒濕凝滯、餘毒未清所致,依病因及臨床特徵可分為風熱牙疳青腿牙疳走馬牙疳三類。

病因病機

  1. 風熱侵襲:外感風熱邪毒,上攻牙齦,致氣血壅滯,化腐成膿。
  2. 胃火上炎:過食辛辣厚味,脾胃積熱,循經上灼口齦,腐肉敗血。
  3. 寒濕凝滯:多見於久居陰冷濕地之人,寒濕鬱遏陽氣,氣血不暢,牙齦失養而潰爛。
  4. 餘毒未清:患麻疹、傷寒等熱病後,毒邪未盡,蘊結口腔,發為急症。

分類與證候

  1. 風熱牙疳

    • 證候:牙齦紅腫灼痛,潰爛流黃膿,口臭,伴發熱惡寒。
    • 病機:風熱外襲,與陽明胃熱相搏,腐蝕肌膜。
  2. 青腿牙疳

    • 證候:牙齦潰爛,下肢見青色腫塊(瘀斑),或兼關節疼痛。
    • 病機:寒濕阻絡,氣血瘀滯,上發為牙疳,下現青腿。
  3. 走馬牙疳

    • 證候:多發於小兒,起病急驟,牙齦迅速黑腐穿腮,膿血惡臭,甚則齒落骨露。
    • 病機:熱病餘毒熾盛,或疔瘡癰疽毒邪走散,侵蝕口齦。

治療原則

  • 風熱牙疳:治宜疏風清熱、解毒消腫,方用清胃散黃連解毒湯加減。
  • 青腿牙疳:治宜溫散寒濕、活血通絡,方選當歸四逆湯佐以化瘀之品。
  • 走馬牙疳:急當瀉火解毒、祛腐生肌,內服五味消毒飲,外以砒棗散局部塗敷(傳統用法,需謹慎)。

古籍參考

《醫宗金鑒》提及:「走馬牙疳,其患最速,勢如走馬。」強調此症凶險,需及早救治。而青腿牙疳之治,則重於調和營衛、溫通經脈,方如《外科正宗》所載之溫經通絡法。

牙疳之辨證,首分寒熱虛實,次明標本緩急,結合局部與全身症狀,方能對證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