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牙關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牙關

定位與解剖
牙關為中醫推拿穴位,位於顳頜關節處,即下頜骨髁突與顳骨下頜窩相接之處,俗稱「牙腮盡近耳處」。此處屬足陽明胃經與手少陽三焦經所過,為口腔開闔之樞紐,亦與經筋系統中的「頰筋」相連,主司下頜運動。

中醫理論與功能

  1. 經絡所屬
    牙關局部屬足陽明胃經所轄,《靈樞·經脈》載胃經「循頤後下廉,出大迎,循頰車,上耳前」,而「頰車」穴鄰近牙關,二穴皆主治口齒疾患。此外,手少陽三焦經亦行經耳前,與牙關區域相交,故牙關閉塞可影響三焦氣機升降。
  2. 病理表現
    牙關緊閉(口噤)多因外感風寒、風熱之邪壅滯經絡,或內傷痰火、肝風內動,導致局部氣血痹阻,經筋攣急。常見於中風、驚風、破傷風等病症,亦見於傷寒陽明腑實證,《傷寒論》提及「陽明病,口噤不得語」即與此相關。

推拿療法
《釐正按摩要術·立法》載其操作:「用大中二指,對過著力合按之。」具體手法如下:

  • 取穴:以食指、中指指腹按壓耳前顳頜關節凹陷處,觸及下頜骨髁突活動點。
  • 手法:雙指對稱施力,由輕漸重揉按,或配合開闔動作,以鬆解筋結。此法能通調局部氣血,緩解經筋攣急,故「治牙關閉者即開」。

與其他穴位的關聯

  • 頰車穴:位於下頜角前上方,與牙關同屬胃經,二穴常配伍使用,增強通絡開噤之效。
  • 下關穴:在顴弓下緣凹陷處,與牙關共調顳頜氣血,主治牙痛、口噤。

臨床應用
牙關不僅用於治療口噤,亦可用於牙痛、面癱、顳頜關節紊亂等症。中醫認為,刺激此穴可疏泄陽明鬱火、熄風解痙,配合針刺或艾灸尤佳。古籍《針灸甲乙經》亦提及「口噤不開,刺上關」,可見其與牙關療法互為補充。

小結
牙關作為中醫特殊穴位,融合經絡、經筋理論,實為調節口腔功能之要衝。其推拿手法簡便,臨床應用廣泛,體現中醫「以通為用」的治療原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