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牙關骨打落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牙關骨打落

病名:牙關骨打落,又稱「下頜關節脫臼」,屬中醫傷科範疇,指下頜骨之關節頭脫離顳骨關節窩,導致口部開合失常。此症首載於明代《跌損妙方·頭面門》,與「頰車蹉」(即下頜關節錯位)相關,多因外力撞擊、開口過度或氣血虛弱所致。

病因病機

  1. 外力損傷:直接撞擊下頜,或咀嚼硬物時用力過猛,導致關節脫位。
  2. 經絡失調:足陽明胃經循行於面頰,若氣血不足或經絡受阻,關節穩固性減弱,易因輕微外力而脫臼。
  3. 肝腎虧虛:中醫認為「肝主筋,腎主骨」,若肝血不足或腎氣虧損,筋脈失養,關節韌帶鬆弛,亦可能誘發此症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下頜部疼痛腫脹,口難閉合,言語、咀嚼困難。
  • 觸診可見下頜關節頭移位,或雙側不對稱(單側脫臼者下巴偏向健側)。
  • 部分患者伴隨耳前區域壓痛,或張口時關節彈響。

中醫辨證與治法

  • 氣滯血瘀型:局部腫痛明顯,舌質暗或有瘀斑,宜活血化瘀、理氣止痛,方選「復元活血湯」加減。
  • 肝腎不足型:反覆脫臼,伴腰膝酸軟,脈沉細,治宜補益肝腎、強筋壯骨,方用「左歸丸」或「虎潛丸」。
  • 外治法:以手法復位為主,醫者以拇指按壓下頜臼齒處,餘指托住下巴,施力使關節頭復歸原位。復位後可外敷「消腫止痛膏」以緩解局部腫脹。

相關古籍記載
《醫宗金鑒·正骨心法要旨》提及:「頰車骨脫落,必用手法端提,徐徐還納。」強調手法復位需輕柔順勢,避免二次損傷。清代《傷科匯纂》進一步記載以布帶固定下頜,防止復發。

此症若反覆發作,需調理內在氣血,並配合針灸(如取穴下關、頰車、合谷等)以通絡固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