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牙菌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牙菌
牙菌為中醫病名,首見於《雜病源流犀燭》卷二十四,指牙根齦肉腫起,色呈紫黑,形似菌狀,故名。此症多因陽明經火熱熾盛,血分受熱,氣機鬱滯,瘀阻於牙齦所致。《咽喉經驗秘傳》進一步闡述:「牙菌生於牙根,其狀紫黑色如菌,此系火盛血熱而兼氣滯。」明確指出其病機與火熱、血瘀及氣滯密切相關。
病因病機
- 陽明火熾:足陽明胃經循行於齒齦,若胃火上炎,燔灼氣血,可致牙齦腫脹瘀紫。
- 血熱氣滯:熱邪入血分,煎灼津液,使血液黏稠運行不暢;兼氣機鬱滯,進一步加重局部瘀阻,形成紫黑腫塊。
- 情志因素:長期憂思惱怒,肝氣鬱結,化火上擾,亦可誘發或加重病情。
辨證論治
治療以清熱涼血、解毒散瘀為主,兼疏理氣機。
- 犀角地黃湯:適用於血熱熾盛,症見牙齦紫腫、出血,可清熱涼血、解毒化瘀。
- 清胃散:主治胃火上攻,牙齦腫痛,方中黃連、升麻清胃瀉火,生地、丹皮涼血活血。
- 黃連解毒湯:針對三焦火毒壅盛,症見口舌生瘡、牙齦腐爛,可瀉火解毒。
隨證加減
- 若氣滯明顯,加香附、鬱金以行氣解鬱。
- 血瘀甚者,酌加桃仁、紅花以增強活血化瘀之效。
- 兼陰虛火旺者,可配合知柏地黃丸滋陰降火。
此症需與「牙疳」、「牙宣」等鑑別,後者多伴腐爛潰膿或牙齦萎縮,病機治法各異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