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牙漏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牙漏
病證名,見於《雜病源流犀燭》卷二十四,又稱齒漏。此症多因火郁水虧,導致陽明經氣血阻滯而成,或由其他齒牙疾患遷延不愈,久病轉化所致。
臨床表現:
主要症狀為齒縫滲出膿血,纏綿難癒,日久甚至可能導致牙齒鬆動脫落。《咽喉經驗秘傳》記載:「牙漏即牙槽久不愈,縫中出白膿,極難調治,甚則牙落。」此病類似現代醫學所稱之根尖瘻管,屬慢性牙周或牙根病變範疇。
病因病機:
- 火郁水虧:陰虛內熱,虛火上炎,灼傷牙齦絡脈,化腐成膿。
- 陽明經氣血阻滯:足陽明胃經循行於齒齦,若氣血運行不暢,濕熱蘊結,則化生膿漏。
- 久病轉歸:其他牙疾(如牙宣、牙疳)失治,邪毒深伏,腐蝕牙槽,形成漏管。
治法方藥:
- 初起階段:多屬火郁陽明,治宜升陽散火,可選用升陽散火湯加減,疏解郁熱,調和氣血。
- 久病不愈:多見腎陰虧虛,虛火內擾,宜滋陰降火,選用六味地黃湯加減,滋養腎陰,清解虛熱。
調護要點:
保持口腔清潔為基本之務,以減少穢濁之氣蘊積,避免病情加重。
此症病程纏綿,需審證求因,辨明虛實,方能對證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