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牙衄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牙衄
病名:牙衄,又稱「齒衄」,首見於《醫宗金鑒·外科心法要訣》,指牙齒或牙齦無明顯外傷而自行出血的病症。此名詞專指口腔出血之症,與西醫學中的牙齦出血、牙周疾病等部分表現相似,但中醫對其病因病機及治療有獨特見解。
病因病機:
中醫認為,牙衄多與臟腑功能失調、氣血運行異常相關,主要涉及以下幾方面:
- 胃火上炎:過食辛辣厚味或情志鬱火,導致胃熱熾盛,循經上攻牙齦,灼傷血絡而出血。
- 腎陰虛火旺:腎陰不足,虛火上炎,燔灼牙齦,致血不循經而外溢。
- 脾不統血:脾氣虛弱,統攝無權,血溢脈外,多見於慢性出血,血色淡紅。
- 外感風熱:風熱邪毒侵襲陽明經脈,鬱而化火,迫血妄行。
臨床表現:
- 胃火實證者:出血量多且色鮮紅,伴牙齦腫痛、口臭、便秘、舌紅苔黃。
- 陰虛火旺者:出血量少但反覆,牙齦微腫,口乾咽燥,舌紅少苔。
- 脾不統血者:出血綿延,血色淡,兼氣短乏力,舌淡脈弱。
治療原則:
中醫治療牙衄以辨證論治為核心:
- 清胃瀉火:選用清胃散(《脾胃論》)加減,黃連、升麻、生地黃等清熱涼血。
- 滋陰降火:方如知柏地黃丸(《醫宗金鑒》),滋腎陰而瀉虛火。
- 益氣攝血:歸脾湯(《濟生方》)加減,補脾益氣以固血。
- 疏風清熱:銀翹散(《溫病條辨》)合涼血藥,散外邪而止血。
古籍記載:
除《醫宗金鑒》外,《景岳全書·齒牙》亦提及:「齒衄多屬陽明之火,亦有腎虛而然者。」強調胃腎二經與牙衄之密切關係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