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牙蜞風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牙蜞風

牙蜞風,又稱「牙癰」,為中醫古籍所載之口腔疾患,首見於《奇效良方》卷六十一,後於《咽喉經驗秘傳》中詳述其病狀:「初起有小塊,生於根肉上,或上或下,或內或外,其狀高硬。」此症多發於牙齦根部,局部腫硬疼痛,甚則化膿潰破,屬中醫「癰疽」範疇。

病因病機

牙蜞風之發,主要責之於陽明胃經火毒上攻。足陽明胃經循行於齒齦,若因飲食不節、過食辛辣厚味,或情志鬱而化火,導致胃腑積熱,火毒循經上炎,蘊結於牙齦,氣血壅滯,腐肉成膿,遂發為牙癰。此外,外感風熱邪毒,或口腔不潔,穢毒內侵,亦可誘發此症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初期:牙齦局部腫脹,形成硬結,色紅或紫,觸之疼痛,咀嚼時尤甚。
  • 成膿期:腫塊漸軟,按之波動,伴隨發熱、口臭、便秘等胃熱之象。
  • 潰後:若膿液排出,腫痛漸消,然餘毒未清則易反覆發作。

治法方藥

治宜清胃瀉火、解毒消腫,主方選用清胃散(《脾胃論》)加減:

  • 黃連、升麻:清瀉胃火,解毒透邪。
  • 生地黃、牡丹皮:涼血活血,消腫止痛。
  • 當歸:和血通絡,助消腫散結。

若熱毒熾盛,可加金銀花、連翹以增強清熱解毒之力;腫甚者加蒲公英、紫花地丁;便秘者佐以大黃通腑泄熱。外治可配合冰硼散六神丸研末敷患處,以清熱解毒、消腫止痛。

相關鑒別

  • 牙宣:以牙齦萎縮、齒根暴露為主,多屬虛證或虛中夾實。
  • 骨槽風:病位深及頜骨,潰後流膿稀薄,久不收口,屬陰疽範疇。

牙蜞風與牙癰雖名異而實同,然古籍中亦有細分其病位淺深者,臨證需結合整體辨證,審因論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