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牙疼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牙疼
牙疼,又稱「牙痛」,為中醫常見病證之一,首見於《太平聖惠方》卷三十四。其病因病機多與臟腑功能失調、外邪侵襲及經絡氣血阻滯相關,臨床表現以牙齦或牙齒局部疼痛為主,或伴紅腫、出血等症狀。
病因病機
- 胃火上炎:
足陽明胃經循行於齒齦,若過食辛辣厚味或情志鬱結化火,可致胃火熾盛,循經上攻齒齦,引發牙疼。症見牙齦腫痛、口臭、口渴喜冷飲,舌紅苔黃,脈洪數。 - 腎陰不足:
腎主骨,齒為骨之餘。若腎陰虧虛,虛火內生,上灼齒齦,則見牙齒隱痛、鬆動,伴腰膝酸軟、頭暈耳鳴,舌紅少苔,脈細數。 - 風熱外襲:
外感風熱邪氣,客於陽明經絡,氣血壅滯,可致牙齦腫痛,或連及面頰,兼見發熱惡風,脈浮數。 - 寒邪凝滯:
風寒之邪侵襲,阻滯經絡,氣血不通,症見牙痛遇冷加劇,得熱稍緩,舌淡苔白,脈緊。
辨證分型
- 實火牙痛:
多屬胃火或風熱證,疼痛劇烈,牙齦紅腫,或化膿潰爛,治宜清熱瀉火,如選用清胃散、玉女煎加減。 - 虛火牙痛:
多因腎陰不足,疼痛隱隱,牙齒鬆動,治宜滋陰降火,如六味地黃丸或知柏地黃丸加減。 - 風寒牙痛:
痛勢拘急,遇寒加重,治宜疏風散寒,可用麻黃附子細辛湯加減。
外治法
中醫亦重視局部療法,如以細辛、花椒等研末外敷,或針刺合谷、頰車等穴以疏通經絡氣血。
牙疼一證,須辨明虛實寒熱,結合經絡臟腑理論,方能對證施治。歷代醫籍如《證治準繩》、《醫宗金鑒》等,對此均有詳述,可進一步參閱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