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牙痛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牙痛
病證名。首見於《諸病源候論》卷二十九:「牙齒皆是骨之所終,髓氣所養,而手陽明支脈入於齒。脈濕髓氣不足,風冷傷之,故疼痛也。」中醫認為牙齒為骨之餘,腎主骨,故牙痛與腎氣盛衰密切相關。手陽明大腸經與足陽明胃經皆循行於齒齦,故牙痛多與陽明經相關。
病因病機可分為以下四類:
一、風火牙痛 多因陽明胃經伏火,復感風熱之邪,風火相煽,循經上炎而致。症見牙齦紅腫熱痛,遇冷稍緩,或伴頭痛、發熱、口渴等症。舌紅苔黃,脈浮數。治宜疏風清熱,瀉火解毒。方選清胃散加減,若胃火熾盛可酌用玉女煎。針刺可取合谷、內庭等穴以瀉陽明經熱。
二、風寒牙痛 因風寒之邪客於牙體,寒性收引,經脈拘急而痛。症見牙痛遇寒加重,得溫痛減,或伴惡寒無汗。舌淡苔白,脈浮緊。治宜溫經散寒止痛。方用麻黃附子細辛湯加減,外治可用細辛、白芷等分研末搐鼻。艾灸頰車、下關等穴可收溫通之效。
三、虛火牙痛 多因肝腎陰虛,虛火上炎所致。症見牙齒隱隱作痛,午後加重,牙根鬆動,或伴腰膝酸軟、咽乾顴紅。舌紅少苔,脈細數。治宜滋陰降火。方選知柏地黃丸、大補陰丸等。若兼胃陰不足,可用玉女煎加減。針刺太溪、照海等穴以滋腎降火。
四、濕熱牙痛 因濕熱蘊結陽明經,熏蒸齒齦。症見齦腫腐潰,滲膿流血,口氣穢臭,或牙齒蛀蝕。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。治宜清熱化濕解毒。方用甘露消毒丹合溫膽湯,濕重加蒼朮、厚朴,熱盛加黃連、梔子。外治可用黃連、冰片等分研末敷患處。
另有齲齒致痛者,古稱「齒齲」,多因口腔不潔,濕熱腐蝕牙體所致。《仁齋直指方》載:「齒齲者,陽明濕熱所化也。」治當清熱燥濕,殺蟲止痛,可用蜀椒、細辛等煎湯含漱。
歷代醫家對牙痛論述頗豐,《景岳全書》強調辨明虛實:「牙痛有陰虛,有陽虛,有風火,有寒熱之異。」《醫學心悟》則提出:「上牙屬胃,下牙屬大腸」,臨證需循經論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