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牙痛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名詞介紹
牙痛,是指牙齒因某種原因引起疼痛而言。本症在《黃帝內經》中稱為“齒痛”;《諸病源候論》》中又把牙與齒分開而論,上面為牙,下限為齒,有“牙痛”、 “齒痛”、 “牙齒痛”之分;此後,古典醫籍中,或稱“牙痛”者,或稱“齒痛”者,俱指本症。牙痛時,往往伴有不同程度的牙齦腫痛的表現。因此,本症與牙齦腫痛有較密切的關係。齲齒,在古典醫籍中有“齲齒”、 “齒齲”、 “牙齒蟲”、 “牙蟲”、 “齒蟲”、 “齒蠹”等不同名稱,其引起牙痛也較為常見,故興本症一并討論。
常見證候
風熱牙痛:表現為牙齒脹痛,受熱或食辛辣之物即痛甚,患處得涼則痛減,牙齦腫脹,不能咀嚼食物,或腮腫而熱,口渴,舌尖紅,舌苔薄白或微黃而乾,脈象浮數。
風寒牙痛:表現為牙齒作痛,抽挈樣感,吸受冷氣則痛甚,患處得熱則痛減,時惡風寒,口不渴,舌淡紅,舌苔薄白,脈象浮緊或遲緩。
胃熱牙痛:表現為牙齒疼痛,以脹痛感為主,牽引頭腦或牙齦發紅腫脹,滿面發熱,口渴,時欲飲冷,口氣熱臭,惡熱喜冷,或唇舌頰腮腫痛,大便秘結,尿黃,舌質偏紅,舌乾,舌苔黃,脈象洪數或滑數。
虛火牙痛:表現為牙痛隱隱而作,牙根浮動,唇赤顴紅,咽乾而痛,心慌頭暈,虛煩不寐,腰脊痠痛,舌紅少津,舌苔少,脈象細數。
氣虛牙痛:表現為牙痛隱隱,痛勢綿綿,牙齦不甚紅腫,或雖腫脹而不紅,面色白,少氣懶言,語言低微,倦怠乏力,自汗心悸,頭暈耳鳴,小便清而頻,舌體淡胖,舌苔薄白或苔白,脈象虛弱或虛大。
齲齒牙痛:表現為牙齒蛀孔疼痛,時發時止,如嚼物時傷其牙,則立時作痛,舌脈如常。
鑒別分析
風熱牙痛與風寒牙痛:兩者雖皆因風,但寒熱屬性各異,病因病機不同。風熱牙痛乃因風熱之邪侵犯牙體所致,牙痛伴有齦腫而熱、口渴,舌尖紅,舌苔微黃而乾,脈浮數;與風寒之邪侵犯牙體引起風寒牙痛,伴有惡風寒、口不渴,舌淡紅,舌苔薄白,脈浮緊或遲緩顯然有別。且兩者牙痛性質及緩解疼痛方法迥異:風熱牙痛為脹痛感,得熱則痛劇,得涼痛減;風寒牙痛為掣痛感,得熱則痛緩,得冷痛甚。風熱牙痛,治以疏風清熱止痛,常用銀翹散加減內服,外用薄荷玄明散搽痛處。風寒牙痛,治以疏風散寒止痛,常用蘇葉湯或麻黃附子細辛湯內服,外用細辛散搽牙痛處。
胃熱牙痛與風熱牙痛:雖同有熱象,頗為相似,然風熟牙痛兼風熱表證之象,而胃熱牙痛乃由素稟熱體,復嗜辛辣香燥,胃腑蘊熱,循經上蒸之故。其表現為牙痛兼有內熱實證之象(口渴喜飲、惡熱、口氣熱臭、便秘結、舌質紅、舌乾,舌苔乾黃、脈洪數或滑數)。治以清泄胃熱止痛之法,常用清胃散或玉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