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牙瀉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牙瀉
病名,見於《喉科方論》,又稱牙根流血。此症多因陽明胃火熾盛,或熱迫血行所致,屬中醫「齒衄」範疇。
病因病機
- 胃火上炎:陽明胃經循行於齒齦,若過食辛辣厚味,或情志鬱火內生,導致胃火熾盛,循經上攻,灼傷齒齦絡脈,迫血妄行。
- 陰虛火旺:腎陰不足,虛火上炎,亦可損及齒齦,導致出血。
- 外感熱邪:風熱或溫熱之邪外襲,內傳陽明,化火動血。
臨床表現
- 齒齦腫痛,局部紅赤灼熱。
- 牙根滲血,血色鮮紅,或見出血量多。
- 或伴口乾口臭、便秘溲赤等胃熱之象。
- 若屬陰虛火旺,則見牙齒鬆動、午後潮熱、舌紅少苔等虛火徵象。
治療原則
以瀉火解毒、涼血止血為主,依證型選方:
- 胃火熾盛:
- 主方:清胃散(《脾胃論》)加減,黃連、升麻、生地黃、牡丹皮等清胃涼血。
- 若兼便秘,可加大黃通腑瀉熱。
- 陰虛火旺:
- 主方:玉女煎(《景岳全書》)滋陰降火,石膏、知母、麥冬、熟地黃、牛膝等配伍。
- 外治輔助:
- 草決明煎水含漱,清熱止血。
- 局部可用五倍子末或蒲黃炭外敷止血。
相關鑑別
- 齒衄:泛指牙齦出血,病因更廣,除胃火、陰虛外,尚包括脾不統血、氣血兩虛等證型。
- 牙宣:以牙齦萎縮、牙根暴露為主,多屬虛證或久病。
此症需結合全身辨證,若遷延不癒,可能耗傷氣血,進一步影響齒齦固攝,故早期清熱涼血為關鍵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